1992年,刘强东680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伍继红692

高干评世界 2025-09-19 14:38:08

1992 年,刘强东 680 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1994 年,伍继红 692 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2017 年,刘强东向母校捐了 3 亿,伍继红是低保户的六个孩子妈。 1992 年 9 月,刘强东背着装满衣物的帆布包走进人大校园,社会学系的课程没让他满足于书本知识。 课余时间,他总泡在中关村,看着柜台里的电子产品流通,偷偷记下商户的经营模式;周末还去批发市场进货,在学校宿舍卖磁带、贺卡,赚来的钱除了生活费,全存起来当作未来的 “创业基金”。 两年后,伍继红进入人大档案学院,她的大学生活更偏向传统轨迹:每天按时上课、泡图书馆,笔记记得工工整整,目标是毕业后能进入体制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广东老家的父母放心。 1996 年毕业季,两人的人生第一次出现明显分岔。 刘强东拒绝了家乡宿迁的公务员分配名额,拿着攒下的 5000 元,在中关村租下一个 10 平米的柜台,取名 “京东多媒体”,卖光盘和刻录机。 那时电商还没兴起,他每天早上 6 点开门,凌晨 2 点关门,遇到客户砍价,宁愿少赚也要成交,半年就把柜台扩展到 3 个。 同一时期,伍继红抱着 “铁饭碗” 的想法,连续 3 次报考北京公务员,笔试都顺利通过,却在面试环节屡屡碰壁 —— 她说话轻声细语,面对考官的追问容易紧张,始终没能跨过最后一道坎。 1998 年,刘强东的生意遇到第一次危机。 城管严查中关村无证摊位,他的柜台被查封,损失近 10 万元。但他没回老家,反而借了 2 万元,在写字楼里开起 “办公室式门店”,还雇了 2 个员工,开始做企业客户的批发业务。 而伍继红此时刚在广州一家国企找到档案管理的工作,朝九晚五的节奏本让她安心,可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让她无所适从:同事间的聚餐她总找借口推脱,领导交代的额外任务她不知如何拒绝,不到一年就因 “不适应团队氛围” 主动离职。 2003 年是两人命运的关键分水岭。 非典疫情爆发,中关村线下生意停摆,刘强东咬牙关闭所有门店,把业务搬到网上,每天带着员工打包、发货,第一个月就接到 5000 单订单,京东电商的雏形就此形成。 也是这一年,伍继红的第一任丈夫因急性病去世,留下她和 2 岁的孩子。没了经济来源,她只能带着孩子回到广东连平的农村老家,靠打零工勉强糊口。 看着昔日同学有的进了外企,有的考上研究生,她的自信心一点点垮掉,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当地一名农民。 2010 年,刘强东带着京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敲钟时他特意提到当年中关村的柜台,说 “是那些苦日子让我知道怎么扛过去”。 此时的伍继红已经是 4 个孩子的母亲,一家六口挤在不足 60 平米的土坯房里,丈夫靠种水稻和打工赚钱,她在家照顾孩子,偶尔帮邻居缝补衣服换点零钱。 村里有人知道她是人大毕业生,偶尔会来问 “为啥不出去找份好工作”,她总是笑着摇头,转身却躲进屋里抹眼泪 —— 多年没接触专业知识,加上要照顾孩子,她早已没了走出农村的勇气。 2017 年,刘强东的 3 亿捐款让人大校园里多了一栋 “京东楼”,媒体报道里满是他的创业故事。 也是这一年,广东当地媒体偶然发现了伍继红的境遇:破旧的房屋里,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奖状,她的人大毕业证书被压在抽屉最底层,封面已经泛黄。 报道发出后,人大校友会很快联系到她,校友们凑钱帮她翻新了房屋,还在县城的档案馆给她找了份档案整理的工作,月薪 3000 元;孩子们的学费由校友基金承担,老大还被推荐到县里的重点中学读书。 如今再看两人的生活,刘强东仍活跃在商业领域,偶尔回校给学弟学妹分享创业经验;伍继红每天按时上下班,下班后接孩子放学,周末会带着孩子们去县城的图书馆看书。 有人说两人的差异是 “性格决定命运”,可细想下来,时代机遇的把握、应对挫折的能力,甚至社会兜底保障的及时与否,都在推着他们走向不同方向。 刘强东敢闯敢拼,赶上了电商崛起的浪潮;伍继红在人生低谷时,若能有更早的帮扶,或许也能走出困境。 这个故事从来不是 “学霸与学渣” 的对比,而是告诉我们:人生很长,高考分数只是起点,遇到风浪时的支撑与勇气,才是走下去的关键。 而对社会来说,看到那些暂时掉队的人,伸出援手,比歌颂成功者更有温度。 信源:《从人大毕业到赤贫之家,这19年伍继红到底经历了什么?》——红星新闻

0 阅读:34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