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达成互免签协议,原本是件利国利民之事,没想到却引来一群“蛮不讲理”的

苏柒小文 2025-09-19 14:01:22

俄罗斯与中国达成互免签协议,原本是件利国利民之事,没想到却引来一群“蛮不讲理”的俄罗斯美女涌入中国。 看到“蛮不讲理”这四个字,着实让人皱起眉头。9月刚生效的互免签政策明明是说,两国普通人持护照就能来对方国家停留30天,经商、旅游、探亲都方便得很。怎么到了某些人嘴里,正常的人员往来就成了“涌入”?这些金发碧眼的姑娘们,可不是来添乱的。 你去黑河早市瞧瞧就知道了。清晨六点多,黑龙江上的船刚靠岸,俄罗斯姑娘们就挎着篮子直奔摊位。她们用微信扫码买刚出锅的包子,跟摊主用生硬的中文讨价还价,临走时还不忘学句“下次再来”。有个卖酸菜的大妈说,这些姑娘最爱她腌的酸黄瓜,每次来都要装满满一塑料袋,说要带回布拉戈维申斯克给家人尝尝。 天津的写字楼里,苏丽媛正对着视频会议里的俄罗斯客户比划农机零件。这个把姥爷讲的中国故事记了半辈子的姑娘,在天津开了两家公司,把中国的拖拉机卖到俄罗斯农场,又把俄罗斯的医药原料引进来 。她说在中国创业最感动的,是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帮她翻译文件到天黑,临走塞给她一袋热乎的天津包子。 黑河学院的教室里更热闹。娜斯佳老师正教学生们念俄语诗歌,下课铃一响,她就被围起来问俄罗斯的提拉米苏怎么做。这个把家安在黑河的俄罗斯媳妇,连包粽子都学会了,虽然包出来的形状总被女儿笑话“像俄罗斯方块”。她的女儿娜娜在本地中学上学,东北话说得比俄语还溜,成了妈妈的专属翻译。 那些说“蛮不讲理”的人,怕是没见过这些细节。2023年黑龙江接待的外国游客里,九成都是俄罗斯人,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消费,还有跨文化的暖意。就像黑河小学里那216个跨境上学的俄罗斯孩子,他们和中国同学一起做早操,用中文背唐诗,长大后多半会成为中俄合作的桥梁 。 所谓的“涌入”,不过是政策便利后正常的民间交流。苏丽媛在高铁上写下“播撒合作种子”的时候,娜斯佳在夜市给女儿买烤冷面的时候,那些早市上抢购包子的俄罗斯姑娘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两国靠得更近。 这哪是什么“蛮不讲理”?是双向奔赴的热情,是民心相通的温度。当签证不再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更真实动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