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地铁站外的公交站台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摆着塑料凳当货架,矿泉水

夏日朗晴 2025-09-19 12:01:07

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地铁站外的公交站台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摆着塑料凳当货架,矿泉水瓶身贴着酒店标签,可乐瓶里泛着浑浊的黄绿色,东方树叶的瓶盖一拧就开,连瓶身都微微鼓胀。这样的场景最近频繁出现在游客的社交媒体上,有人吐槽“买完水才发现瓶口有牙印”,有人气愤“喝出酸腐味”,更有人后怕“这水要是喝坏了肚子可怎么办”。 记者实地探访时,老人正用布满皱纹的手将四瓶饮料塞进塑料袋,收下16元后拒绝开发票。当被问及瓶身磨损和沉淀物时,她突然提高嗓门:“这都是超市进的货!”可当记者拧开其中一瓶可乐,浅绿色的液体立刻溅出酸腥味,与超市货架上深褐色的正品形成鲜明对比。附近卖烤肠的阿姨偷偷指了指老人:“她在这摆了三年摊,去年灌河水被投诉,今年改灌自来水了。” 这种“游击式售假”之所以屡禁不止,暴露出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属地城管坦言,他们只能以“占道经营”为由劝离,对于瓶内液体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既无检测设备也无执法权限。更棘手的是老人年过七旬,面对执法时常用“我有心脏病”躺倒在地,去年甚至因此引发交通堵塞。而景区保安只能举着喇叭循环播放“请勿购买三无产品”,却挡不住游客对“可怜老人”的同情心——有位年轻妈妈边扫码付款边说:“看她穿得破,就想帮衬下。” 这种“善意陷阱”背后,藏着比劣质饮料更危险的逻辑:当同情心被利用为售假护身符,当执法困境演变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消费者。有游客在评论区痛心疾首:“上次图便宜买了两瓶,喝完拉肚子请假三天,医药费够买一箱矿泉水了!”更有人质疑:“如果是个年轻摊贩,还会有人同情吗?” 其实解决之道并不复杂。景区可以在入口处增设平价饮水点,用价格优势挤压黑摊生存空间;城管部门可联合市场监管进行快速检测,对违规者建立信用档案;社区若能介入老人的养老保障,或许能从根本上消解其铤而走险的动机。毕竟,一座城市的温度,不该体现在对违法行为的纵容上,而应体现在让每个居民都能体面生活的制度保障里。 当我们在景区口渴难耐时,究竟该选择2元一瓶的正规自动贩卖机,还是同情心驱使下的“爱心购买”?这不仅是消费选择,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与法治底线的考试。你遇到过类似的“可怜摊贩”吗?是选择避而远之,还是吃过亏后才醒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案例来源:极目新闻)

0 阅读:25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