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卖惨”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全面停止购买美国大豆,这个决定给北达科他州的农民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除非中国同意在贸易协议中恢复采购,否则依赖中国市场的农民将面临惨重损失。”美国对中国可以随便征收关税,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现在“卖惨”也没有用了。 曾几何时,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主顾,占据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然而,进入2025年以来,情势急转直下,根据最新报道,美国农民至今未收到中国新季大豆的任何订单,这与往年同期繁忙的预订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份额已骤降至35%,而在第二季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环比暴跌85%,同比下降67%,几乎陷入停滞,这意味着,原本有望销往中国的大量美国大豆,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滞销困境。 对于这些农民而言,不仅仅是订单的消失让他们感到绝望,大豆价格已从三年前的高点下跌了惊人的40%,与此同时,生产成本和贷款利率却持续攀升。 这种“剪刀差”效应,让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许多农场主坦言,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显著改善,他们明年可能就会亏本经营,这种财务压力,让他们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危机时的惨状,那场危机曾导致无数农场破产,房屋被银行收回。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以不同的形式重演,这场危机并非孤立无援,大豆贸易的中断正通过经济乘数效应,波及到美国的制造业、物流业乃至整个农村社区,使得农业领域的企业破产申请数量达到五年来最高点。 美国大豆陷入困境,并非一朝一夕,这背后,是中美两国持续多年的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在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战略调整,自2025年以来,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温,关税壁垒依旧存在,导致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失去了原有的价格竞争力。 尤其是在今年3月,中国针对美国对部分商品加征关税,采取了包括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反制性关税在内的坚决措施,这使得原本对美国大豆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如今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 中国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并非仅仅出于短期的“报复”心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考量和供应链多元化的战略布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巨大,主要用于榨油和制作豆粕,为庞大的畜牧业提供蛋白饲料,这种对进口大豆的高度依赖,促使中国必须分散风险,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正当美国农民为大豆销路发愁时,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巴西,这个“世界粮仓”,已成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绝对主力,2025年上半年,巴西大豆在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中占据了惊人的75.8%。 巴西大豆的崛起并非偶然。除了中国出于战略考量主动转向外,巴西大豆自身也具备显著优势,巴西在2024、25年度迎来了创纪录的丰收,保证了充足的供应。 更重要的是,与美国大豆相比,巴西大豆通常具有价格优势,即使在考虑潜在关税的情况下,其成本也往往更低,此外,南美大豆的收获季节与北美形成互补,使得中国可以全年稳定采购,有效规避了单一来源的季节性风险。 除了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也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人士指出,2025、26年度,中国可能从阿根廷和乌拉圭采购高达1000万吨大豆,中国还积极加大对南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巩固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场大豆贸易的博弈,其影响远超农产品本身,它重塑了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并对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豆不再是“平平无奇”的农作物,它已然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对于美国国内而言,这场危机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美国农民们曾是特朗普总统的坚定支持者,如今他们却对政府的贸易政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
“中国太坏了!凭什么不买我们的大豆!”这句话是出自彭博电视9月10日采访美国伊利
【6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