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正在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消灭了来自俄罗斯军队的军人,数量已经达到395人。在哈

文史啊旺 2025-09-18 20:41:01

乌军正在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消灭了来自俄罗斯军队的军人,数量已经达到395 人。在哈尔科夫库比杨斯克州的村庄附近发现了大型的天然气管道,这些管道子也是通向村庄的路径。 库皮扬斯克这地方,在哈尔科夫州东部,离俄罗斯边境不远,自从2022年大规模入侵开始,就一直是拉锯区。俄罗斯部队去年夏天推进过一阵,但乌克兰的反攻把他们赶了回去。今年以来,俄罗斯又开始小打小闹,试图蚕食地盘。九月初,他们盯上了这条废弃天然气管道。 这管道直径差不多一米,高够人弯腰爬行,从俄控区一直延伸到乌克兰村庄边上。管道口藏在农田或灌木里,平时没人注意。俄罗斯指挥官大概觉得这能避开无人机和炮火,搞个突然袭击。实际上,这不是他们头一回了。早先在阿夫迪夫卡和库尔斯克方向,他们就试过类似招数,钻管道突袭后方,偶尔还小有成效。但这次,乌克兰情报系统升级了,无人机天天在上空转,热成像和传感器一清二楚。 乌克兰部队是怎么察觉的?简单说,无人机侦察是关键。第429独立无人机系统团的家伙们,平时就负责哈尔科夫段的空中监视。他们用商用改装的四旋翼机,带上摄像头和传感器,低空盘旋扫描地形。管道入口的动静,一有俄罗斯士兵靠近,信号就传回指挥部。 团长尤里·费多连科,这人背景挺接地气的,早年是基辅市议员,管过城市基建,懂管道水网这些玩意儿。2022年后,他转行当兵,先带92机械化旅的无人机营,现在升到团级。费多连科的团队没急着封路,而是选择埋伏。道理很简单,俄罗斯部队会反复试探,你堵一个口,他们找另一个;但设下火力点,就能一网打尽,最大化杀伤。 乌克兰士兵在管道出口附近挖了浅壕沟,布下机枪和步枪阵地。出口两侧交叉火力覆盖,热成像瞄准镜锁定管口。俄罗斯小队钻进去时,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每一步都在监视下。带头士兵猫着腰往前爬,身后跟十来个人,扛着武器和装备。管道里闷热狭窄,他们得跪地或趴着挪,推进几百米就得停顿调整。出口一露头,机枪就开火了。 子弹链条扫过去,第一波直接撂倒好几个,后面的想撤也来不及,侧翼火力封死退路。一次行动,十二人小队全灭,尸体堵在管口。类似情况两周内发生了好几次,俄罗斯总指挥层还指望这条线反复用,结果每次都撞上铁板。总损失395人,这在局部战场上算得上惨重,相当于一个加强连的兵力白白搭进去。 俄罗斯为什么非得钻管道?说白了,他们的常规推进太费劲。库皮扬斯克周边地形复杂,河流纵横,地雷遍布。乌克兰工兵埋的雷区,加上无人机定点打击,坦克车队上去就是靶子。管道成了他们眼里的捷径,尤其在雨季,地表泥泞,车辆卡壳更多。 俄罗斯部队里,有些是动员兵,训练不足,指挥官就想出这种低成本渗透法。但这法子风险高,管道里信号差,无线电容易丢链子,一旦暴露,全队完蛋。乌克兰这边,早把管道当重点盯防对象。费多连科的无人机团不光侦察,还协调地面火力。每次俄罗斯小队钻入,情报一确认,埋伏队就就位。不是盲目射击,而是精准覆盖,确保一击必杀。 这事儿对战线影响不小。俄罗斯原本计划用渗透扰乱乌克兰补给,拖垮后方。但乌克兰反手就把管道变成绞肉机,俄罗斯推进直接卡壳。总参数据显示,库皮扬斯克段两周内,俄罗斯只推进了零星几百米,代价却是上百具尸体。国际观察家,比如英国智库的报告,也点出俄罗斯在哈尔科夫的攻势疲软,兵力消耗过快。 乌克兰没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地形反制。管道事件后,他们没停手,工兵队用定向爆破封了入口。水泵注入高压水,管道瞬间淹没,裂口喷水形成泥浆区。俄罗斯想再试?门都没有,只能改用舟桥或橡皮艇过河,但那更暴露,容易被炮火招呼。 395人里,不止阵亡的288,剩下的107是伤员或俘虏。俘虏审讯显示,有些俄罗斯士兵是刚从后方调来的,装备简陋,只带基本步枪和手榴弹。指挥链条也乱,渗透队无线电一断,就成孤军。乌克兰情报部门通过这些俘虏,摸清了俄罗斯的意图,进一步调整部署。 哈尔科夫整体战局,因为这条管道的控制,乌克兰稳住了东翼。俄罗斯想重演库尔斯克式的突击,但地形不对,兵力跟不上。北约援助的无人机和传感器,让乌克兰的监视网密不透风。费多连科这人,采访里说过,他团队的设备一半是民间捐的,改装后性价比高,适合这种不对称作战。 俄罗斯靠人海战术,乌克兰拼技术情报。管道战术听起来新鲜,其实是绝望之举。早年他们在马里乌波尔用过地道战,现在变种成钻管子。乌克兰总参每天的战报,都会更新这种小规模交火,提醒大家战争没那么宏大,很多时候就是局部消耗。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