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美国对华出口生意基本被别国瓜分了,中国已经不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了,改为从中东购买。此前,中国也不要美国的大豆和玉米了,改为巴西和阿根廷购买,就连以前很受欢迎的美国牛肉,现在也放弃了。 曾几何时,美国凭借其页岩气革命,一度成为全球主要的LNG出口国之一,也曾是中国重要的LNG供应商,然而风向变了。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虽然有所增长,逼近7800万吨,但相比2021年的巅峰时期,仍然略有减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LNG进口来源正在大洗牌,过去一年,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甚至俄罗斯,都成了中国LNG进口的“大户”,而美国所占的份额已经明显下降。 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一方面从成本考虑,中国国内的天然气生产以及通过管道从俄罗斯、中亚国家进口的天然气,价格优势非常明显,每百万英热单位的成本远低于远道而来的LNG。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让中国在能源供应上寻求多元化和稳定性,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新进展,未来管道天然气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这将直接挤压海上LNG的进口需求。 还有个大趋势值得关注,那就是中国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和光伏的迅猛发展,它们正逐步替代天然气在电力结构中的位置,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对LNG的需求,总之,美国LNG想在中国市场重新风光,挑战可不小。 再来看看我们的“餐桌保卫战”——大豆和玉米,这两样农产品,不仅关系着老百姓的口粮,更是饲料、食用油等产业的基石,长期以来,美国大豆曾是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进入2025年,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权威机构预测,直到2025年底,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几乎降到了“冰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这两年大豆丰产,供应量充足,价格还比美国大豆更有竞争力。 比如,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巴西大豆每吨比美国大豆便宜20多美元,这对于追求成本效益的中国采购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结果就是,2025年上半年,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降至35%,而在2017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出口中,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比曾高达48%。 想象一下,一个曾经占据近半壁江山的产品,如今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这对于美国大豆种植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很多美国农民都感受到了沉重的财务压力。 玉米的情况也大同小异。2023年,巴西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的最大来源国,到了2025年1月至7月,俄罗斯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玉米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巴西紧随其后,而美国的玉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中国农业农村部更是直接下调了2024/25年度的玉米进口预测,从700万吨大幅削减到300万吨,这可是近八年来的最低点!究其原因,除了贸易摩擦导致的关税问题让美国玉米失去价格优势外,中国也在积极优化进口结构,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以确保粮食安全。 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巧合”和“选择”,首先,中国从2025年3月10日开始,对美国牛肉加征了10%的关税,直接提高了进口成本,其次,更致命的是,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数千家美国肉类企业的对华出口资质在2025年3月16日到期。 但令人意外的是,猪肉和家禽企业的资质得到了延期,而数百家美国牛肉企业的资质却“过期不候”,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生产的牛肉,可能根本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这让中国进口商望而却步,谁也不想冒货物滞留的风险。 再加上中国国内经济面临压力,消费者在非必需品上的支出更加谨慎,而牛肉作为相对昂贵的蛋白质来源,其消费量也受到了影响,美国农业部甚至预测,2025年中国牛肉总进口量将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 中国在关键商品进口上,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调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逐步实施的多元化策略。 这种变化不仅降低了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也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贸易机遇,对于美国而言,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对其农业和能源产业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数万甚至数十万个就业岗位都因此面临风险。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全球都在囤积黄金?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黄金啊,绝对是未来中产阶级
【5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