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抛出重磅消息! 9月1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路透社的采访中抛出了一条重磅消息,美国不会因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除非欧洲先采取行动,这个表态迅速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 同样是购买俄罗斯石油,中美印三国却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对待,这样的政策差异背后藏着美国精心计算的利益逻辑。 要理解贝森特的表态,得先看看美国对俄能源制裁的整体框架。2025年1月,美国宣布了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新一轮制裁,目标涵盖俄大型油气企业、运输船只和油田服务提供商等,甚至将此前豁免的能源支付中介服务重新纳入制裁框架。 这套看似全面的制裁体系,却留下了关键的"第三方豁免"条款,为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埋下了伏笔。这种弹性空间,正是如今对中印政策差异的制度基础。 9月初,特朗普曾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加征100%关税,以此施压俄罗斯结束俄乌冲突。但贝森特的最新声明却给这一计划打了折扣,明确将对中国加税的条件设定为"欧洲先行动"。 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暴露了美国试图将制裁成本转嫁给盟友的战略考量。美国自己不愿承担与中国发生经贸摩擦的风险,却想让欧洲冲在前面,这种"联盟成本转嫁"策略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 中美印三国受到的不同对待,本质上是由经济实力差异决定的。2024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7800亿欧元,涵盖机电、化工、汽车等多个领域。 如此庞大的贸易规模让美国投鼠忌器,担心对中国加征关税会引发全面的经贸对抗,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相比之下,美印贸易规模较小,美国施压的成本也就低得多。 这种"看实力下菜碟"的政策逻辑,在贝森特的表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森特强调"需要欧洲承担责任",这句话道出了美国的真实意图。近年来,美国在对俄制裁问题上一直试图让欧洲盟友承担更多成本。 据统计,欧盟已经承担了对俄制裁的主要经济压力,而美国却想进一步将欧洲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这种做法引发了欧盟内部的严重分歧,法国、德国等国明确反对针对中国的全面关税方案,担心此举会重创自身经济。 德国总理朔尔茨团队更是直接宣布不会支持针对中国的全面关税方案,只保留对"特定能源转售行为"的制裁建议,显示出欧洲国家正在寻求战略自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兰、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则主张对中印采取强硬态度,推动在制裁案中加入"能源二级制裁条款"。 这种内部分歧让美国的施压计划难以顺利推进,也让贝森特"除非欧洲先行动"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推脱。 欧盟委员会试图将关税行为定义为"贸易修正措施",避免直接与WTO条款冲突,但这种文字游戏难以掩盖其在美俄之间的两难处境。 中国之所以能获得相对有利的政策待遇,不仅因为经济实力,更因为坚定的主权立场。在贝森特表态前,中国外交部就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动辄拿中国说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压力。 这种清晰的立场信号让美国明白,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必然会遭到坚决反制。事实上中国在战略矿产等领域的反制能力已经显现,2025年开展的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导致海外锑价上涨115%,直接冲击了欧美军工和电子产业。 网友们对美国的双标政策议论纷纷,有网友指出,美国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挂在嘴边,却在实际操作中完全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当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就摆出协商姿态;而对实力较弱的国家,则肆无忌惮地施压。这种霸权逻辑正在侵蚀全球贸易体系的根基,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美国所谓"公平公正"的真面目。 贝森特的表态也反映了美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困境。一方面,美国想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经济;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中国这个重要的经贸伙伴。 这种矛盾导致其政策左右摇摆,形成了对不同国家的差异化对待。印度虽然也在购买俄罗斯石油,却面临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双重压力,这与其相对较弱的经济反制能力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这种政策分化正在加速全球阵营的重组。印度已经暂停中美金融产品申购额度审批,显示出不愿在美俄之间选边站的立场。 如果欧盟屈从美国压力对印度加征关税,可能会促使印度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形成新的亚洲能源协作机制。 这种趋势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却可能成为打破现有能源格局的关键变量。 在这场围绕能源贸易的博弈中,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 美国试图通过差异化政策维持霸权地位,欧洲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忠诚之间艰难平衡,中国则坚定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和贸易主权。 贝森特的最新表态只是这场复杂博弈中的一个片段,但它折射出的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和利益重新分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全球格局。 信息:《环球时报》官方账号 美被爆施压欧盟对中俄加税,专家:美正捆绑欧洲参与关税战
贝森特抛出重磅消息! 9月1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路透社的采访中抛出了一条重
重楼读世界
2025-09-17 17:42:4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