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地下党成员赶往指定地点与人接头,突然发现来人竟是国民党中将,这让他大

历史阅读者 2025-09-16 09:31:23

1946年,地下党成员赶往指定地点与人接头,突然发现来人竟是国民党中将,这让他大惊失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吴仲禧。

1949年底,国民党大势已去,正忙着撤往台湾。这时候,吴仲禧看着自己的老同学吴石也要跟着去,心里急得不得了。

吴石当时已是国民党的高官,和吴仲禧一样都是从保定军校出来的。吴仲禧苦口婆心地劝他:“老吴,大陆马上就太平了,你留下吧,别去冒险了。这些年你为革命做的够多了!”

可吴石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潜伏的任务还没完成,将来解放台湾可能还需要他这份“功劳”。他最终还是走了。

就这么一次分别,成了吴仲禧心里一辈子的疙瘩。他后来总反复地想,要是当时自己再坚决点,哪怕是耍赖、使绊子,只要能把吴石留在大陆,是不是就能避免一年后好友在台湾被杀的悲剧?

说起来,他和吴石的交情远不止是同窗那么简单。两人起点相似,都在国民党军队里爬到高位,也都早早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

不同的是,吴仲禧醒悟得更早些。早在卢沟桥事变后他就认清了形势,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在敌人内部的潜伏生涯。

这条路走得有多难?连最亲近的人都得瞒着。

那是在1946年,吴仲禧的大儿子也秘密入了党。有一次他去执行接头任务,到了地点才发现,接头人——那位穿着国民党中将制服的,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父子俩在那一刻是什么心情,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些,又身居高位,吴仲禧觉得有责任,也有机会把同样对国民党失望的老同学吴石“拉过来”。

机会很快来了,吴仲禧在第四战区任职,恰好吴石是战区的参谋长。借着职务便利和多年的老交情,吴仲禧开始有意识地跟吴石聊些“新思想”。

吴石本就对国民党的现状极度不满,一来二去,他也选择了和老朋友站在一起,成了一名秘密战友。就这样,两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建立起了一条秘密战线。

吴石甚至把自己很看重的一位门生,当时在情报部门掌握要职,也介绍给了吴仲禧。通过这条线,吴仲禧接触到了大量国民党的核心情报,其中甚至包括完整的军队部署图。

当然,潜伏的日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吴仲禧也曾被人抓住所谓“贪污”的小辫子狠狠参了一本,差点栽了跟头。虽然最后侥幸过关,但也因此被削去了一些实权。

不过,这反而让他能更不受干扰地专注于地下工作。他们的价值,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得到了最大体现。

淮海战役(国民党叫徐蚌会战)爆发前,吴仲禧利用去徐州“剿总”述职的机会,在吴石等人的暗中配合下,搞到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详细作战计划、部队番号和具体驻地。

拿到这份能决定战局的情报,吴仲禧立刻找借口赶到上海,亲手交给了党组织。这份情报对后来战役的胜利起了多大作用,不言自明。

紧接着就是渡江战役。当时国民党内部就是否守长江北岸争论不休,最后蒋介石拍板决定撤往江南。

这个命令还没正式下达,吴仲禧就已经通过参加高级作战会议的人提前得知,并且了解到负责断后的汤恩伯已经在悄悄转移物资和家眷了。

他再次火速将这个信息传递出去,为解放军制定渡江方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主动权。

可以说,吴仲禧和吴石这对老同学联手打造的秘密战线,在国民党政权覆灭前的最后关头,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谁又能想到,当大陆即将迎来黎明的时候,等待着吴石的却是台湾的刑场。

1950年,吴石在台湾身份暴露、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大陆,吴仲禧悲痛欲绝。没能阻止好友赴死,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自责。

晚年,他专门写文章纪念这位用生命践行信仰的生死之交。文章完成后不久,这位在隐蔽战线上默默奉献了一生的老兵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也许他是去赴那场迟到了几十年的约定了吧。

0 阅读:222

猜你喜欢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