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对付苏军的钢铁洪流,我军大量生产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过多,这种导弹一直沿用至今。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经过多次改进,弹头、火箭发动机和观瞄设备性能大幅提升。虽然无法穿透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对于轻装甲目标和掩体来说,它仍然具备不错的效果。 一根细细的导线,连接着导弹与发射器,这是红箭 73 最显眼的标志。 看似老旧的有线制导方式,却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让这款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反坦克导弹,至今仍活跃在战场上。 红箭 73 的有线制导,在最初是技术局限下的选择。 早期型号需要射手 “目视瞄准、手动操控”,眼睛盯着目标,手里还要调整操纵杆,命中率受射手心理素质、风速、目标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和当时苏联的 AT-5、美国的陶式导弹比,射程、速度和破甲能力都有差距。 但就是这样一款起点不高的武器,却在持续改进中不断进化。 B 型是第一个重要节点,加装红外测角仪后,变成了 “半自动指令制导”。 射手只需把瞄准镜十字线对准目标,火控系统会自动修正导弹飞行轨迹,操作难度大减,命中率一下就上来了。 紧接着,C 型用上随动发射架技术,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提高 40%。 D 型整合红外热像仪,夜间也能作战。 弹头口径从 120 毫米逐步加大到 155 毫米,串联战斗部能对付爆炸反应装甲,火箭发动机升级后,射程和速度也跟着提升,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水准稳步逼近第二代。 这种 “小步快跑” 的改进模式,让人想到俄罗斯的 RPG-7 火箭筒。 这款诞生于 1961 年的武器,也是通过不断升级弹头和发射药,至今仍是全球许多武装力量的标配,和红箭 73 一样,用持续改进对抗着时间的流逝。 红箭 73 能不断改进,根源在于它最初的设计理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边境部署数万辆坦克,形成巨大威慑。 1969 年珍宝岛冲突中,中国军队的火箭筒等武器难以对抗苏联 T-62 坦克,研发新型反坦克导弹成了当务之急。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用苏联 AT-3 “萨格尔” 导弹重创以色列坦克,给了中国启发。 中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苏联 9K11 样弹,1973 年由北京工业学院负责测绘仿制,1978 年定型,1979 年装备部队,这就是红箭 73。 它的设计遵循简洁、易操作、低成本原则,全重 11.3 公斤,弹径 120 毫米,最大射程 3000 米,400-600 米距离破甲深度 600 毫米,单枚造价 5 万元,相当于当时一辆解放车价格。 这种定位让它在 80 年代产量达 10 万枚,战时峰值年产破万发。 苏联解体后,威胁减小,但大量库存的红箭 73 没有被淘汰。 城市巷战中能通过狭小空间攻击装甲车辆侧部或尾部,高原山地能适应低气压环境。 成本低廉的优势在这时更加凸显,仅为红箭 8 的五分之一,维护简单,零部件与现有装备兼容,对预算有限的国家吸引力巨大。 操作培训成熟,新兵两周就能掌握基本技能,行销全球多个国家。 如今,红箭 73 生产线仍小批量运转,生产改进型零部件,通过更换复合材料尾翼、升级制导模块等,使用寿命有望延长至 2030 年代。 它与红箭 8、红箭 12 形成梯次配置,还能与无人机协同作战,在现代战场上继续发挥作用。 从一根导线的坚持,到不断升级的蜕变,红箭 73 的历程,是中国反坦克导弹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缩影,也诠释了老装备在技术迭代中永葆活力的秘诀。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48年,双堆集战役中,胡琏见大势已去,打算乘坐坦克突围,坦克有3辆,2旧1新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