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把全新蔚来ES8的上市比作为“淮海战役”,感觉他李斌是低估了2025年9月新能源市场的战斗烈度。2025年9月,不仅仅对蔚来有着战略意义,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月度,对每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决定今后三年品牌发展的重要节点。
据不完全统计,9月已知晓的新车上市数量达到了27款——这还不包括很多车型的年度改款,以及更多仅亮相、不上市的新车。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该是各家车企的中大型SUV和旗舰车型的接连上市,从9月中旬开始有超过11款中大型车上市。
这场九月新车密集发布风暴的背后,实际上是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政策调整的关键节点。
在我看来,九月发布的新车必须快速实现量产交付、抢占第四季度的收尾补贴,否则将陷入政策空窗期的被动局面。
从明年开始,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将从全额减免退坡到5%,而且购置税最大免税额为1.5万元。这意味着,对于3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豪华车型,购买成本至少会上涨1.5万,而对于像极氪9X这样定价接近50万的豪华SUV,叠加30万元以上的全额税费,基本上落地价格还要再加上7-8%。
另一方面,则是国补和地补也开始退坡。国补是否会在2026年延续尚未可知,但是地补在各个地方都有了退坡的迹象——而且很多地市也开始要求上牌限制,避免出现异地买车当地开票抢补贴额的情况。
国补加地补一般算下来也有几千到1.5万元不等,越贵的车补贴越高,因此赶在第四季度上市算上购置税的减免,对于中大型车来说也有小三万元,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对买10万元价位的车型,那可能会占到总车价的20%了。
抛开政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
如果不在9月上市,那么接下来就是国庆长假,等到8天假期结束再发布价格,再等一个周末安排上市,这中间的传播断档期差不多就有小半个月,再加上发运车辆的时间——潜在消费者订车提车的节奏,至少要延长一个多月。
让消费者等待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周期,敢问谁有这么强的信心?这中间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国庆假期是到年底之前最好的看车时机,前两年鸿蒙智行都是通过五一、国庆长假获得了大量的订单。
所以,要赶上第四季度交付上量,就必须要在10月之前上市,国庆长假恰好能够吸引用户到店看车收订单。一旦不能在第四季度开始交付上量,车企将错失政策红利期的最后一波冲量机会。等到2026年,那可就更难了。
因此,驾仕派认为:第四季度的交付能力将直接决定市场地位。对于大部分的车企来说,10月这个节点非常重要,他们必须要在第四季度拿下新车上市后的首个“开门红”,否则这些新车的销量将会面临很大压力。
在新车密集上市的周期里,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上市即交付”已经不足以应对如此激烈的“战况”。交付即上量、缩短大定用户的等待时间,才能抵抗住其余各家的新车炮火。
毫无疑问,在如此高密度的新车上市节奏中,各家车企绝对不能让用户有任何犹豫的时间,因为一旦留出空档期,用户就可能转到其他产品上。毕竟,潜在消费者是有限的,但是同级别上市新车、已经稳住江山的标杆车型可是多如牛毛。
甚至像是蔚来这样的品牌,都直接给出了“大定补贴”这样的终端策略,那么必然其他车企也会跟进,而跟进的底气,是你有能力让用户第一时间开上新车。
更大的问题是,高密度的新车上市信息也会让本身就拥挤的信息渠道变得更加堵塞,新车价格发布会之后的传播有效期,可能只有8-12个小时。即便是定价不错、产品力不错、交付准备也到位,但是没有足够的声量,只会让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消费者根本关注不到你的新车、也难以有消费冲动。
与此同时,新车上市如此密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完全可以安心等待,等到所有品牌都出价完毕,再去一辆一辆的对比。
这时候又可以理解到国庆假期的重要性,一段对所有人都公平的“留白时间”,将看到终端一线对用户的把控能力。这个期间对于车企动态调整价格策略也极其重要,车企可能会有一个二次出牌的机会,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总之,在这场决定未来格局的预演中,没有旁观者。
随着产品同质化加剧和技术差距缩小,2025年第四季度,我们或将见证中国新能源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洗牌时刻。
对于车企而言,这既是最好的时代,它们可能用一款车型销量翻身;但这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因为明年的市场又是另一个环境,而别人不会给你再次出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