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蒋介石病死,在香港的关麟征非常悲痛,带着妻子去吊唁。一下飞机,黄杰带着数百黄埔校友迎接,关麟征和黄杰相互拥抱,当场大哭起来。 这位关麟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他的出现,能引得数百黄埔校友如此动容? 其实啊,早在关麟征年少时,他曾被老师评价:“以后如果能成器的话会是杨六郎般的人物,如果不行可能也只能上街卖麻糖了!” 这话,带着陕西方言特有的粗犷与直接,却也一语道破了关麟征骨子里的那股劲儿,要么出人头地,名垂青史;要么泯然众人,碌碌无为。 1906年,关麟征出生在陕西户县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他从小就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读书有多拼命?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但别看他学习好,小时候可也是个“混世魔王”,喜欢打架斗狠,甚至因为这,第一名的成绩被降成了第二名。这性格,活脱脱就是个“不安分”的主儿。 小学毕业后,他考上省立第三中学。那会儿,西安有个讲武堂,关麟征特别想进去,但苦于家里没钱没人脉,最终没能如愿。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个没进成讲武堂的穷学生,后来却凭着一股子闯劲儿,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这黄埔军校,在当时的中国,那可是响当当的“军官摇篮”。能考进去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在军校里,关麟征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还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这在当时,可是实打实的“嫡系”身份,为他未来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军功越大,有时候也意味着风险越大。关麟征的“狠”,不光日本人知道,蒋介石也心知肚明。日军军官甚至评论说:“他一个军能抵国民党其他十个军。” 这话传到蒋介石耳朵里,既是夸奖,也带着一丝功高盖主的隐忧。毕竟,蒋介石是出了名的对身边人“平衡术”玩得炉火纯青。 关麟征是个聪明人,他很能听懂这弦外之音。外人只看到他风光无限,是蒋介石的“宠儿”,可他心里清楚,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有时候,他宁愿表现得有点“不合时宜”,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想让他去东北与解放军拼杀,结果一纸调令,却把他调到了遥远的云南。没过多久,昆明就爆发了学潮,还酿成了流血事件,总要有人出来“背锅”,关麟征又成了那个“替罪羊”,一度被赶下台。后来,虽然又被安排去担任军校教育长,但他更乐意待在办公室里,培养学生,而非冲锋陷阵。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多次邀请关麟征去台湾。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当时的台湾已经被陈诚等人把持,自己去了也是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选择在香港隐居,不问政事,经营农场为生。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选择。要知道,当时多少国民党将领,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或者“政治前途”,削尖了脑袋也要挤到台湾去。关麟征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这背后,既有对时局的清醒判断,也有对权力斗争的厌倦。 他曾说自己“离蒋不投共”,这八个字,道出了他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他不愿意卷入两岸的政治漩涡,只想过自己清净的日子。这种“不站队”的姿态,在当时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显得格外独特。 在香港的日子里,关麟征过着质朴而充实的生活。他亲自创办农场,喜读古籍,经常与朋友讨论历史,还会带家人去欧洲旅游放松。对于政局,他历来最关心的,就是祖国大陆的局势。 时间一晃,到了1979年,久别的妹妹关梧枝从大陆来香港探望。兄妹俩三十多年未见,再次相聚,关麟征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通过妹妹,他详细了解了大陆家乡的变化,对改革开放更是赞不绝口。 他虽然身在香港,但心里始终牵挂着故土。女儿、女婿们都记得,他看大陆拍的晋剧《六月雪》时,竟被一段秦腔触得老泪纵横。一个戎马半生的将军,也会因一段戏曲,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让人看了,怎能不为之动容? 晚年的关麟征,对故土的思念日益增长。他曾致信大陆的老友,表达了自己想返乡的愿望。然而,由于他在国军中的特殊身份,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最后的心愿,终究没能实现。 1980年,关麟征在香港病逝,享年74岁。这位一生跌宕起伏的将军,最终也没能踏上故土。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