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可控,中国之所以不对菲律宾、越南甚至印度轻启战端,并不是我们打不赢这些国家,而是战争开启以后,很难按照设想结束。 多少所谓闪电战最终都打成了持久消耗战。 一战中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打成了持久战;二战的巴巴罗萨计划也是;日本幻想的“三月亡华”打了八年,最终战败;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也没想过会持续那么多年。 菲律宾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便追随美国,将我国黄岩岛当作美军靶场肆意破坏。70 年代又趁乱偷偷侵占马欢岛等岛礁,1999 年更是恶意将 “马德雷山号” 破船搁浅在仁爱礁,妄图长期霸占。 近几年,菲律宾更是变本加厉,2023 年在运送物资时故意冲撞我国船只,2024 年又闯入黄岩岛海域,频繁制造事端,无非是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想借此在国际上刷存在感。 越南同样不安分,上世纪 70 年代非法侵占南沙 29 个岛礁,数量远超其他国家。2021 年开始疯狂填海造岛,2025 年还对六门礁进行扩建,修建机场跑道、弹药库,将岛礁打造成军事据点,野心勃勃。 印度也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扩张思想,与我国存在超过 12 万平方公里的边境争议。1962 年的边境战争、2020 年的加勒万河谷流血对峙,都凸显了其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姿态。要知道,这些边境地区多为高寒缺氧之地,物资补给困难重重,印度却依旧频繁挑事。 既然这些国家如此嚣张,中国为何不直接用武力解决,其实,中国并非没有过军事行动。1979 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虽然达成了战略目的,但战争持续时间长,且在国际舆论上受到诸多无端指责,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1962 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虽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可战后却面临着补给艰难、边境管理复杂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并非打完胜仗就万事大吉。这两场战争充分证明,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一旦开启,后续麻烦接踵而至,并非想停就能轻易停下。 如今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只要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日本等国必定会趁机煽风点火。他们或是向这些国家提供武器装备,或是在国际舆论上抹黑中国,甚至可能直接插手干预,战争就不再局限于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印度之间,极有可能演变为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冲突。 南海作为全球重要航道,承担着大量贸易运输任务;中印边境关乎整个亚洲的安全稳定。一旦这些地区陷入战火,不仅周边国家经济会遭受重创,中国自身的贸易往来、能源运输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多年来辛苦积累的发展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所以,中国选择了更为理智、更为智慧的应对方式。在南海,中国派遣船只进行巡逻执法,一旦菲律宾、越南船只前来挑衅,便依法进行驱离,同时积极与东盟国家推进 “南海行为准则” 的谈判,通过规则来维护地区稳定,让各方行为有章可循。 对于越南,中国一方面严正警告其停止非法扩建行为,另一方面保持沟通交流,避免摩擦进一步升级,毕竟邻里之间,还是要以和为贵。针对印度,通过会谈、热线等方式保持沟通,2024 年还达成了边境巡逻安排,尽可能将小摩擦化解,防止演变为大规模冲突。 中国的克制,绝非软弱的表现,恰恰彰显了大国的成熟与担当。中国深知自身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而非追求一时的意气之争。 坚决守住主权底线的同时,也不会被他人的挑衅牵着鼻子走,更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泥潭。这种着眼当下、谋划长远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和平是发展的基石,中国致力于将自身发展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那些妄图挑衅的国家也需明白,中国虽爱好和平,但绝不容忍他国触碰底线,必要时刻,中国有足够的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当然,克制不等于妥协,中国海警的船越来越大,导弹越来越准,航母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在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打,但选择不打,”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毕竟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靠拳头说话。
中国为何能打却选择不打?南海、中印边境暗藏大国智慧
烟雨评社
2025-09-13 14:37:21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