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占领同州后,手下向他献上一个美女,朱温定睛一看,高兴的跳了起来,原来,这个美女竟然是他少年时就心心念的“白月光”张惠。 朱温本是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年少时家境贫寒,父亲早亡,随母亲帮佣为生。据《新五代史》记载,他年轻时曾见过张惠一面,对其念念不忘。但当时朱温尚未发迹,而张家是当地乡绅,二人门第悬殊,这段情愫只能深埋心底。后来朱温投奔黄巢起义军,因作战勇猛逐渐崭露头角,直至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张惠在战乱中家道中落,被迫流离,最终竟被当作“战利品”献到朱温帐下。 重逢之后,朱温并未将张惠视为妾婢,反而郑重其事地迎娶为妻。这件事在当时颇具争议——部分将领认为乱世中女子如草芥,朱温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但更多士卒却暗中感动,因为张惠的命运正是千千万万乱世女子的写照。她们原本安居闺中,却被战火卷入旋涡,或沦为牺牲品,或意外获得重生。 张惠绝非普通女子。她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常在朱温决策时给予关键建议。据《资治通鉴》记载,朱温性格暴戾多疑,动辄杀人,唯有张惠敢直言劝谏。有天朱温大怒要处决一批降卒,张惠屏退左右后劝道:“古人云‘杀降不祥’,您既想成就大业,何必因小失大?”朱温果然释放降卒,后来其中多人成为其麾下猛将。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902年。朱温被唐军围困于河中(今山西永济),粮草断绝,他打算焚营自尽。张惠连夜修书劝阻:“胜败兵家常事,何必轻生?不如坚守待援。”恰逢天降大雨唐军退却,朱温竟奇迹般脱困。事后他对部下感叹:“非夫人之言,几误大事!” 张惠不仅挽救过朱温的性命,更多次阻止了他的暴行。有次朱温长子朱友裕遭诬陷谋反,盛怒之下要处死儿子。张惠急得光脚跑出内室,拉着朱温的手哭诉:“友裕这孩子忠心耿耿,怎会造反?您杀了他必然后悔!”朱温最终查明真相,父子抱头痛哭。若非张惠,后梁开国太子的命运恐怕就要改写。 可惜红颜薄命。904年张惠病重,当时朱温正欲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这是篡唐的关键一步。他犹豫是否要暂缓计划陪伴妻子最后一程。张惠却强撑病体劝道:“大业为重,切莫因我误事。”临终前她留下遗言:“您有霸王之志,我不阻拦。但请记住‘戒杀远色’四字,若能如此,我死也无憾。”这番话让杀伐半生的朱温痛哭失声。 张惠死后,朱温确实一度收敛。他废唐建梁时(907年),追封张惠为元贞皇后,终身未立新后。但晚年逐渐迷失,最终因淫乱宫闱被儿子所杀(912年),恰恰违背了张惠的遗训。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点评:“使张后在,梁之亡未必如此之速也!”认为若张惠在世,或能阻止朱温的堕落。 这段乱世情缘折射出晚唐五代的社会剧变。朱温从农家子成为开国皇帝,张惠从大家闺秀沦为难女又成为皇后,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沉浮。张惠以智慧与仁德影响了残暴的朱温,虽未能完全改变其本性,却也在血腥乱世中留下些许温情的亮色。他们的故事被历代史家记述,不仅因传奇色彩,更因揭示了权力与人性的复杂纠缠——即便最凶狠的枭雄,内心也可能存有一块柔软之地。而历史的方向,往往就取决于这样的微光能否照亮黑暗。黄巢起义 朱温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代后梁建立者朱温,有多荒淫?
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占领同州后,手下向他献上一个美女,朱温定睛一看,高兴的跳了起来,
海冬谈文
2025-09-12 18:15: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