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有战机坠毁印度空军一架美洲豹攻击机在 2025 年 9 月 11 日于拉贾斯坦邦丘鲁县坠毁,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这已经是该机型在 2025 年发生的第三起坠机事故。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过去十年间,印度空军在非战斗任务中损失了 104 架军用飞机,平均每年掉落一个完整的中队,73 名飞行员在这些事故中丧生。从 1948 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印度空军 92% 的飞机损失都发生在日常训练、巡逻等非战斗任务中,这种和平时期的高事故率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层的问题。
印度空军现役 2300 架战机中,68% 都是超龄服役的 "古董",米格 - 21 平均机龄已达 45 年,而此次坠毁的美洲豹攻击机更是服役超过 40 年的老旧机型。这些本应淘汰的飞机仍在持续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机型列装严重滞后。印度国产的 LCA"光辉" 战机虽然被寄予厚望,2021 年就订购了 83 架用于替换米格 - 21,但由于发动机供应延迟等问题,交付至今 "难产"。从 MMRCA 到 MRFA,印度空军的战机采购项目不断改名却难以推进,导致老旧机型不得不超期服役,安全隐患与日俱增。
维护体系的缺陷进一步放大了装备老化带来的风险。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作为主要的维修机构,其维修记录令人震惊。1992 年到 2004 年间,经 HAL 维修的 12 架米格 - 21、11 架美洲豹、4 架幻影 - 2000 等战机全部坠毁,创造了 100% 的坠机率。即便是米格 - 21 这样的老旧机型,经 HAL 维修后事故率也高达 60%,难怪印度飞行员中流传着送到 HAL 维修的飞机就像进入 "死神的修理厂" 这样的黑色幽默。备件短缺更是雪上加霜,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空军库存的零备件曾只能满足 10 天的作战飞行训练,这种状况至今未能根本改善。
飞行员训练不足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印度议会一份报告显示,2017 至 2022 年间发生的 34 起空军事故中,19 起源于人为错误,占比超过一半。这与飞行员训练时间不足直接相关,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空军飞行员年平均飞行时间从 180-200 小时骤降至 120 小时,而高级教练机的缺乏使得飞行员从初级教练机直接跨越到超音速战斗机,技术跨度太大难以适应。这种训练断层导致飞行员在面对突发故障时应变能力不足,加剧了事故风险。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官僚体制的僵化和决策低效。印度国防部曾成立 "精英委员会" 解决战机中队萎缩、加油机短缺等问题,最终报告却满是 "加速列装"" 自力更生 " 之类的空洞表述。从空中加油机到预警机,许多关键装备的采购计划讨论十几年仍毫无进展,这种拖延使得印度空军的装备体系长期处于不完善状态。军工项目中频繁的官僚扯皮和程序僵化,使得本应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沦为形式,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此次美洲豹攻击机的坠毁,正是这些系统性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超龄服役的战机遇上不靠谱的维修保障,再加上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和低效的决策体系,事故的发生几乎难以避免。要改变这种状况,印度空军需要的不仅是新的飞机,更是整个装备采购、维护保障和人员训练体系的彻底革新,而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