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这位皇帝,就是北宋的第五位天子,宋英宗赵曙。 赵曙能当上皇帝,本身就有几分偶然,他原本是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并非仁宗皇帝的亲生血脉,因为宋仁宗自己一直没有儿子,才把年幼的赵曙接到宫里抚养,当作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 不过后来仁宗自己有了亲生儿子,赵曙就又回到了濮王府,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但这个玩笑还没结束,仁宗的儿子不幸早夭。 在仁宗晚年,经过大臣们的多次劝谏,最终才再次确立赵曙为皇太子,据说当时任命下来,赵曙还一再推辞,嘉祐八年,仁宗驾崩,赵曙继承大位,这就是宋英宗。 然而龙椅还没坐热,麻烦就来了,英宗即位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无法处理朝政,没办法,只能由曹太后垂帘听政。 这期间,宫里有些宦官不太安分,老在太后面前说英宗的不是,搞得两宫之间的关系有些紧张,甚至产生了隔阂,幸亏老成持重的大臣韩琦和欧阳修等人从中调和劝解,两头说和,情况才慢慢缓和下来。 身体好些了,英宗也想好好治理国家,他继续任用仁宗时期的一班老臣,比如韩琦、欧阳修、富弼这些人,他看到了国家面临的问题,试图改革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制度,想从源头上控制新官的数量,减轻国家的负担。 他也很重视读书和编书,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命司马光负责编修《资治通鉴》。他给司马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允许他在崇文院设书局,借阅皇家珍藏的图书,还拨给专款,司马光能最终完成这部巨著,英宗当年的支持功不可没。 但英宗在位期间,最折腾、最耗费心力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濮议”之争了,简单说,就是英宗想追尊自己的生父濮王赵允让为“皇考”,但这在当时的礼法上遇到了大问题,因为从宗法制度上讲,过继给仁宗的他,应该认仁宗为父才对。 这件事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持续了整整十八个月,以王珪为首的一些官员认为应称濮王为“皇伯”,而宰相韩琦、欧阳修等则支持尊称“皇考”。 最后,在韩琦、欧阳修等人的运作下,甚至争取到了曹太后的同意才勉强让英宗如愿,但为了这件事,英宗不得不贬了吕诲等三名御史台官员,反而使得许多朝臣心寒,甚至包括他以前王府的旧僚,他本意是想恪守孝道,但结果却弄得朝堂纷扰,人心不稳。 英宗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治平三年他又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赶紧立长子赵顼为皇太子,第二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宋英宗赵曙就病逝了。在位仅仅四年时间。 说他可惜,是因为他确实有想做点事的想法,他看到了国家的一些弊端,也想尝试改革,比如在用人方面想有所突破,并且支持了《资治通鉴》这样的大工程,如果他身体好一些,在位时间长一些,或许能做出更多的事情来。 说庆幸,也并非没有道理,他那位年轻的儿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继承了他的位置,神宗皇帝更有锐气,更有打破常规的魄力,他启用了王安石,发动了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变法运动,虽然结局令人唏嘘,但那毕竟是北宋历史上一次力图自强的重要努力。 宋英宗赵曙,他的一生就像历史中的一个急促音符,他继承了皇位,有心振兴,却受限于病体和短暂的时光,他的四年统治,充满了某种无奈的矛盾,也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有时候,历史的安排,确实很难说清是幸运还是不幸。
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这位皇帝,就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1 17:39:54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