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和中央被胡宗南的大军围困,彭总在指挥室里焦急万分,毛主席8个字奇招化险为夷 1947年春天,陕北的黄土坡依旧冷。 那时候,山川还没完全褪去寒气,延安城里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烟雾,看起来一切还和平安静。可一脚踏入这片土地,大家都知道,风暴正在酝酿中。 胡宗南那边已经动了,几乎整个西北的敌军都开始朝延安扑来。 二十多万大军,炮火越来越近,围城的架势就像一张巨网,慢慢将中共中央机关困在了四面八方的包围圈里。 说来简单,真要做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毛泽东坐在王家坪的屋子里,看看窗外,天边已经开始发白。那晚,大家依旧吃了晚饭,饭菜并不丰盛,倒也平常。桌子上有几碗面,几个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毛泽东很少说废话,吃完了饭,站起来,慢吞吞地准备离开。 这时,他跟大家说,准备撤离延安,不要慌,书籍和文件都带走,但也要把屋子收拾干净。“家具不破坏,书籍整齐,房子打扫干净,胡宗南来了,读读我们的书也没什么坏处。” 听起来像开玩笑,可那时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撤退。这是一次有着明确目的的转移,也是要让敌人追得更远,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机动空间。 车队开始慢慢驶出延安,刚开出去没多久,就遇上了敌机。 天刚蒙蒙亮,几架敌机扫过头顶,狂风夹带着一阵扫射,机器枪声像是要把人撕裂。 车子停在路边,吉普车的挡风玻璃已经碎了,轮胎被打穿了。 警卫们慌了手脚,报告着车子受损的情况,毛泽东却问了一句:“脑壳坏了没有?”回答是车还能开。毛泽东松了口气,笑了笑,说:“那就好,脑袋没坏就行。”听到这话,警卫们的心也就踏实了些,空气中紧绷的弦松了下来。 那时候的撤离,大家都清楚,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另一条是死。 毛泽东的判断很清晰。他没有选择向东走,也没有选择向黄河靠拢,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没人看好的路。 敌人从东南逼近,他们就反向走,选择往沙漠边缘去。 如果敌人是看大路的,毛泽东就选择了小道。敌人会以为中共中央撤向黄河,而毛泽东却往远离主流战线的地方走,把敌人给彻底甩开。敌人追得紧,前后夹击,而毛泽东却像是在拉锯战里游刃有余,他的脚步与敌人的脚步永远差着那么一点距离。这个点,别人难以捕捉。 一路转战,从王家湾到天赐湾,不时有人告诉毛泽东,敌人就在山那边,只差几里。 他从来不急,反而是走得慢,走得稳。他说过一句话:“敌人从东来,我们往西走,咱们的路比他长。”那时,毛泽东说话时总带着几分笑,像是在告诉别人,敌人追不上的。 最紧张的一次,是在小河村。天刚亮,情报传来,敌人只剩下十里路,几乎就在村头。大家迅速行动,村民们和警卫们一起架起木桥。原来的桥被水冲走了,大家眼看时间紧急,便动手架新的,连门板也拆了来搭。桥搭好了,敌人却已经追到四里之外。 中央机关终于安全过桥,大家擦了擦汗,回头一看,山梁上,火光闪烁,敌人的营地就在几百米外。 那一刻,大家都没有说话,连马匹也没敢让它叫一声。 当时,队伍分散了,身后敌人越来越近。毛泽东把队伍安顿下来,跟大家说:“我们现在正好夹在胡宗南和马鸿逵的中间,这两人能合作才怪,反正我们只要让他们打个痛,自己就能再转一圈。”毛泽东的判断也总是那么冷静,一点不慌。他让部队藏起来,等敌人通过了,才悄悄从山路绕开。敌人以为中央机关早已走得远了,而实际上,毛泽东带着队伍避开了他们所有的视线,继续往西走。 这一年,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的队伍就是这样一路转移,一路转战,几乎每次都能从敌人的枪口下溜过去。敌人追得再紧,始终也没能抓住他们的影子。每一次,毛泽东都能保持冷静,不慌不忙。大家都说,毛泽东能“看敌如看图”,可更多的是他凭着对战场的感觉和对群众的信任,做出了这些不一样的决定。 从前线撤下来后,毛泽东并不是单纯地在指挥台上指手画脚。他更看重的是和百姓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群众一直给他们提供支援,粮草、军鞋、牲口、担架,这些都来自他们。 可以说,没有这些百姓的支持,转战陕北的胜利根本不可能完成。 局势一步步反转,西北战场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场战役下来,敌军越来越难追赶,胡宗南的军队逐渐失去了控制,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力量则渐渐站稳了脚跟。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场战役,直接打乱了胡宗南的部署,狠狠地回击了敌人。 而这三场战役,也让敌人开始意识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远比他们想象中强大。 最后,毛泽东带着队伍向西行进,毛泽东依旧走在前头,大家也不再问他怎么走,只是跟着他。 就这样,几百人和几匹马、几匹骡子,默默地穿过了这一片危险的陕北,最终成了历史的底色。
1947年,毛主席和中央被胡宗南的大军围困,彭总在指挥室里焦急万分,毛主席8个字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0 09:34: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