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事到如今,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告诉你一个非常粗浅但却被很多人忽视的基础逻辑,那就是如果美元的纸币不能直接换成各种东西,那美元霸权的基础本质就只能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所以呢,美国就是万万不敢惹怒中国的,他只能调转枪口,另寻出路了。 到底,美元不是黄金,也不是附着在某种稀缺资源上的硬通货,它只是一张纸,它的价值要靠全球对它的信任维系,但光有信任是不够的,美元必须能换到东西。 换不到实际的商品,再漂亮的印刷也没什么用,于是绕了一圈,我们得问一个关键问题:今天全世界哪里能提供最全、最多的商品?答案就是中国。 这一点,美国人再清楚不过,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球的30.2%,超过了美日德三国的总和,从智能手机到光伏组件,从空调到钢铁,全球市场上一半以上的产品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这种全产业链优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替代的,联合国产业分类里的41个工业大类,中国一个不落地全都有,这种实力让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稳稳占据了14.4%的份额。 美国人不是没想过摆脱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从特朗普时期开始加征关税,到拜登政府搞去风险化,折腾了好几年,结果呢?2023年中美贸易额虽然下降了11.6%,但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度依然不低,光是依赖度超过50%的产品就有591种,进口额高达2241亿美元。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想把订单转移到越南、印度这些国家,却发现这些国家生产的商品里,70%的核心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进口,最后反而导致美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了2%,这就好比想甩包袱,结果把自己绊倒了。 后来就一直用关税这招,但这招不仅没伤到中国,反而让美国自己吃了苦头,2025年特朗普搞的对等关税把税率抬到了离谱的145%,结果呢?这些成本最后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 美联储的报告显示,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的通胀水平,普通老百姓买东西越来越贵,企业成本也大幅上升,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终于让美国政府意识到,跟中国硬碰硬没好处。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2025年5月的中美日内瓦会谈,美国一下子取消了91%对华加征的关税,这可不是什么好心,而是现实逼出来的选择,毕竟美元霸权的根基之一就是能买到全球的商品,要是连中国这个最大的商品供应国都搞不定,美元那张纸还能值多少钱? 更让美国人头疼的是,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下滑,在中美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超过了52%,而美元降到了40%多一点,这在三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持续减持美债,从2013年近1.32万亿美元的峰值降到了2025年3月的7654亿美元,降幅高达42%,这意味着中国手里的美元储备越来越少,美国想靠印钞换中国商品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美国自己的债务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这么大的窟窿,没有中国这样的贸易伙伴支持,很难填上。 说到底,美国对华策略掉头,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经济规律起了作用,他们终于明白,在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实体产业,谁就有话语权,中国不是谁想卡脖子就能卡得住的,相反,美国自己的经济命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中国的供应链。 这件事告诉我们,空谈霸权不如脚踏实地搞产业,美国折腾了半天所谓的脱钩断链,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厢情愿,未来的中美关系,恐怕还是得回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轨道上来,毕竟谁也离不开谁,美元再厉害,也不能当饭吃,最终还得靠实实在在的商品说话,而这正是中国的底气所在。
有人好奇为啥中美较量没人出来当和事佬?答案其实挺简单。这场博弈,最开始是美国想跟
【10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