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开国上将萧克走完了102岁的人生历程。这位历经北伐战争、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9-06 23:17:08

2008年10月24日,开国上将萧克走完了102岁的人生历程。这位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的老将军,不仅是开国上将中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茅盾文学奖的人,更以坦荡胸怀与文武双全的风采,在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萧克的革命生涯始于少年时代的抉择。他曾面临三条路:报考黄埔军校、跟随北伐军、奔赴井冈山。最终,他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辗转回乡,听闻陈毅率部到湘南,当即接头并踏上井冈山。初见毛泽东时,他带领的队伍仅有几百人,多持梭镖长矛,毛泽东感叹“真是揭竿而起”,这份初识的记忆,成了两人革命情谊的开端。   在井冈山,20岁的萧克凭借勇猛与智谋崭露头角,从连长迅速升为营长。1929年,他用诱敌战术攻下宁都城,随后在攻打吉安时一天内拿下城池,缴获大量武器,让部队从“毛毛枪”换成步枪,也让他带领的农民军正式改编为红四军十二师,自己任师长。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1932年,萧克调任湘赣军区第八军军长,成为独立战区领导人。第四次反“围剿”中,他在棠市巧用地形打了大胜仗,俘获600多人,战术才能获毛泽东等认可。长征期间,湘江战役危急关头,他果断调整路线,率部跳出四倍于己的敌军包围圈,最终顺利西渡湘江。抵达陕北后,29岁的萧克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抗战时期,萧克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贺龙东渡黄河参加忻口战役,还推广了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术。解放战争中,他历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始终服从组织调配,即便从方面军副总指挥调任31军军长,也毫无怨言。   1955年授衔时,萧克位列55位上将之首。论资历,他在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不逊于许多大将,不少人为他不平,他却淡然道:“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活着已很幸运,评什么都行。”他以东汉“大树将军”冯异自比,不争功、不张扬,这份坦荡让毛泽东也深为敬佩。   鲜为人知的是,萧克还是位“军中学者”。他出身书香门第,嗜书如命,即便战火纷飞,仍坚持阅读写作。1937年,他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初稿20万字,后增改至40万字。手稿曾在解放战争中险些丢失,幸被小偷弃于汽油桶上,妻子蹇先佛此后将手稿拴在肩头贴身保管。因时代原因,书稿直至1985年才定稿,当时80岁的萧克仍亲赴南方战地考证,力求史实准确。   1988年,《浴血罗霄》出版,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成为开国将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书中凝结着他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也印证了斯诺夫人对他“军人学者”的评价。   生活中的萧克极为节俭,儿子萧星华从小穿旧衣改做的衣服,一条背带裤从小学穿到初中,裤腿短了就接布加长。他给老家修谱时寄回“勤劳勤俭”四字,作为家训传承。晚年的他最怀念江西,那里的山山水水承载着他在井冈山时期的战斗记忆,早已是他心中的第二故乡。

0 阅读:35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