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语出惊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

地主老骆 2025-09-06 11:13:50

振聋发聩!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语出惊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席话警醒全球,道破了中西方本质的差异......

​马丁·雅克这话,不是故作惊人的噱头,而是他研究中国四十多年得出的结论——这位剑桥大学的资深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跑中国,从北京的胡同到深圳的工厂,从西安的兵马俑到上海的陆家嘴,他见过中国最朴素的烟火气,也见证过中国最迅猛的发展速度。他曾在演讲里说:“我一开始也像西方很多人一样,用‘国家崛起’的逻辑看中国,直到我读了《论语》,逛了孔庙,才发现自己错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

​这话咋理解?看看西方就知道了。欧洲的法国、德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又统一,每个国家的文化边界都很清晰;美国作为移民国家,靠“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凝聚国民,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立国”。可中国不一样,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再到元明清,几千年里,疆域有过扩张也有过收缩,但“天下大同”的理念、“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核,从来没断过。就像西安碑林里那些刻着《孝经》《礼记》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这不是普通国家能有的文化韧性,这是文明才有的传承力。

​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里举过一个例子:19世纪末,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可即便在最虚弱的时候,也没人说“我们放弃中华文化,改成西方文化”;反观有些国家,一旦遭遇危机,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文化根脉。这就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厉害之处——它的凝聚力不是靠军事或经济强制,而是靠文化认同。就像海外华人,哪怕几代人在国外生活,春节还是要贴春联、吃饺子,孩子还是要学汉字、背唐诗,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普通国家的国民很难体会的。

​西方为啥总看不懂中国?因为他们习惯了用“国家”的逻辑来套中国,却忽略了中国的“文明”底色。比如西方觉得“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推行民主制度”,可中国走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因为中国文化里讲究“民为邦本”,讲究“实事求是”,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西方担心“中国崛起会称霸”,可中国一直说“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因为从郑和下西洋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基因里就没有“侵略”的因子——这些差异,不是简单的“制度不同”,而是“文明逻辑”的根本区别。

​马丁·雅克还有个观点特别戳中要害:“西方的崛起靠的是殖民和掠夺,可中国的崛起靠的是文化感召和互利合作。”看看“一带一路”就知道,中国在东南亚修高铁,不是为了控制人家,而是帮当地建基础设施;中国在非洲建工厂,不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是帮当地创造就业。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体现——这是文明的格局,不是普通国家的算计。

​现在有些西方政客还在炒作“中国威胁论”,其实他们怕的不是中国的GDP超过美国,也不是中国的军舰数量增加,而是怕中国这套“文明型国家”的发展模式,会打破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会让更多国家意识到:原来发展不一定非要走西方的路,原来文明之间可以平等交流而不是互相征服。就像马丁·雅克说的:“中国的崛起,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回归——它不是要取代西方,而是要让世界重新认识一种古老而鲜活的文明。”

​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未必完全意识到这种“文明优势”。比如疫情期间,中国能快速组织全民抗疫,靠的不仅是制度优势,还有“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脱贫攻坚能取得成功,靠的不仅是政策支持,还有“先富带动后富”“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这些看似是“国家行动”,背后其实是文明基因的支撑。

​马丁·雅克的话,与其说是“警醒全球”,不如说是给我们提了个醒: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简单的“国家强大”,而是文明的复兴。我们既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也要理解中西方的文明差异,用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和世界相处——毕竟,文明的对话,比国家的对抗,更有力量,也更有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地主老骆

地主老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