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周磐在昆明被俘,并被判处死刑。临刑之际,周磐突然对审讯人员坦白说:“我有件宝贝,要是我把它交出来,能不能饶我一命?” 周磐并非草莽之辈,而是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的科班将领,在讲究出身派系的国军中,算得上是正统的职业军人。 早年间,他在湘军担任排长,一个名叫彭德怀的年轻人入伍,恰好就在他的麾下。 那时的周磐不会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士兵,日后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帅。 从排长到中将,周磐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官场和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他经历过北伐的炮火,也曾在抗战时期执掌过中央军校的教鞭。 1948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官至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可谓位高权重。 但周磐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不是来自沙场,而是源于一件青铜器。 那是在1925年前后,湖南桃源县。一个农民在自家山地里挖出了一件硕大无比的青铜方罍。 这件器物造型雄奇,纹饰瑰丽,一看就知绝非凡品。 消息不胫而走,一个姓石的古董商闻讯赶来,企图用区区四百块银元就将宝物骗走。 农民的儿子觉得不对劲,趁着商人不备,偷偷将器盖藏了起来,只把器身交了出去。 商人发现时追悔莫及,只能抱着近百斤重的器身仓皇离去。 从此,这件后来被誉为“方罍之王”的国宝,开始了它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身首异处、颠沛流离的命运。 农民的儿子拿着器盖,找到了当地新民学校的校长钟逢雨。 钟校长是位有识之士,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器盖的非凡价值,并立刻在《大公报》上发文,呼吁追回器身,让国宝合一。 然而,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一纸呼吁不过是风中微尘。文章不仅没能追回器身,反而引来了新的觊觎者。 那个姓石的古董商不死心,为了得到器盖,他想到了求助当地的驻军。而当时驻扎在桃源的,正是时任团长的周磐。 周磐听闻此事,立刻嗅到了其中的“机遇”。他没有去为难古董商,而是直接找到了钟校长。 他以“资助兴学”的名义,半是利诱,半是施压,最终用五千银元和五千元期票,将这枚珍贵无比的皿方罍器盖“买”了下来,收入自己的囊中。 这枚器盖,成了他密不示人的珍藏。 1949年年末,周磐眼见大势已去,并未选择起义,而是带着家眷和财宝四处躲藏。一年后,他在昆明被捕,沦为我军的俘虏。 1952年,周磐因其历史身份和罪行,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就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那一刻,他想到了那枚被他藏了二十多年的青铜器盖。 于是,周磐向审讯人员紧急坦白:“我有个宝贝,是国宝,叫皿方罍的盖子!我把它献给国家,能不能饶我一命?” 周磐的“补充坦白材料”立刻引起了重视。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迅速赶到,根据周磐的交代,成功在他亲戚家的墙缝中,起获了这枚分离了近三十年的皿方罍器盖。 专家们看到器盖时,无不为之震撼。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文物追缴,更重要的是,它为那件早已流失海外、不知所踪的器身,留下了一份无可辩驳的“身份证明”和一丝血脉相连的线索。 周磐献宝有功,这是事实。 他眼巴巴地望着审判人员,期盼着能换来一个“免死”的判决。 然而,功是功,过是过,一码归一码。献宝的功劳可以记录在案,但他作为一名国军高级将领的历史罪责,并不会因此一笔勾销。 1952年7月,一声枪响,周磐的人生落下了帷幕。 周磐死后,皿方罍的故事仍在继续。 器身在海外几经易手,每一次出现都震动收藏界。2001年,它在纽约佳士得拍出了924.6万美元的天价,创下纪录,却也与故国失之交臂。 直到2014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皿方罍器身将再次被拍卖的消息传来,这一次,湖南的文博界、企业界和政府再也不愿错过。 在多方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通过洽购的方式,成功让这尊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的“方罍之王”的器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2014年6月,长沙。在万众瞩目之下,当周磐献出的那枚器盖,与远渡重洋归来的器身缓缓合上的那一刻,发出了一声清脆的金属共鸣。
1950年,国军第十四兵团副司令周磐在昆明被俘,并被判处死刑。临刑之际,周磐突然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9-06 03:28:1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