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3岁的虚云老和尚和20多岁的南怀瑾,一起暗夜走山路。南怀瑾想扶虚云一下,虚云拒绝了,并回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路,不必相扶,我也就应劫而来,我们都是来到人间还账的。”
1943年是个啥年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全国上下都乱哄哄的。那时候,虚云老和尚已经103岁了,南怀瑾才20多岁,俩人却在重庆的一场法会上碰上了。这不是啥偶像剧的桥段,而是真实的历史一幕。虚云是禅宗的大佬,南怀瑾则是后起之秀,他们的人生轨迹完全不一样,可偏偏在这动荡年代有了交集。那天晚上,法会结束,俩人走在一块儿,虚云说了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发人深省的话。这事儿后来被南怀瑾记下来,成了他修行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先说虚云老和尚。这老爷子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家里姓萧,小名叫古岩,字德清。19岁那年,他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跟着妙莲老和尚受了戒,法号演彻,后来改成虚云。他是真心扑在禅宗上,守戒律守得特别严,跑遍了各大名山古刹。40岁的时候,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去五台山,整整用了三年才到。这一路风吹雨打,硬是坚持下来了,最后还说亲眼见到了文殊菩萨。这事儿在佛教圈里传得神乎其神,成了传奇。 虚云不光修行厉害,还特别会干实事。他修过云南鸡足山的祝圣寺,广东的南华寺、云门寺,好多破败的老庙都被他收拾得焕然一新。他一个人扛起了禅宗五宗的传承,被后人尊为近代禅宗的顶梁柱。到了1943年,103岁的他还精神头十足,跑去重庆参加护国息灾法会,给国家祈福。这老爷子真是活得硬气,岁数那么大还四处奔波。 再看看南怀瑾。1918年,他出生在浙江温州乐清县,家里挺穷,爹妈开个小杂货铺糊口。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六岁才上私塾,十一岁进小学。结果12岁那年,家乡被海盗抢了,家里更穷,他只能辍学。17岁听父母的话,娶了19岁的表姐王翠凤,生了个儿子。婚后他考进杭州的浙江国术馆,学武术,顺便接触了道家思想,对经脉啊、修行啊特别感兴趣。后来在西湖边练功,认识了闲地庵的圣士法师,法师给了他一本《金刚经》,他读了一周,感觉整个人都被点醒了。 1942年,南怀瑾跑去四川灵岩寺学佛,拜袁焕仙当师父,还帮着建了个维摩精舍。1943年,他跟着袁焕仙到了重庆,正好碰上虚云老和尚。那时候他才25岁,年轻有冲劲,又对佛法有热情,见到虚云这种活化石级别的人物,自然是满心敬仰。那天晚上,他想扶虚云一把,结果被拒绝了,还听到了那句“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路”。这话听着有点冷,可仔细想想,又满是人生况味。 那句话到底啥意思?虚云为啥不让人扶?从他的人生经历看,这老爷子一辈子都在跟苦难较劲,三步一拜也好,修庙也好,都是自己扛下来的。他可能觉得,人生这条路,谁也帮不了谁,得靠自己走完。加上他103岁了,见惯了世事无常,说“应劫而来”“人间还账”,估计是感慨自己这辈子就是来受苦还债的。南怀瑾那时候还年轻,虚云这话对他来说,就像当头一棒,提醒他别指望外力,路得自己趟。 1943年之后,虚云和南怀瑾的路越走越远。虚云继续忙着弘法,修寺庙,传承禅宗。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他也没闲着,1953年帮着弄了中国佛教协会,当了名誉会长,还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他这一生修了六大祖庭,带出一堆徒弟,法脉传遍海内外。1959年,他在江西云居山圆寂,120岁,临走前还在禅定里坐着,留下了一堆让人敬佩的事迹。 南怀瑾呢,1943年之后也铆足了劲修行。1945年,他跑到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把《大藏经》翻了个遍。1949年去了台湾,在大学里教书,讲儒家、道家、佛家的东西,影响了一大堆人。1993年,他的书《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在大陆火了,读者多得数不过来。2006年,他在江苏吴江开了太湖大学堂,专门传中国传统文化,还想跟现代科学接轨。2012年,他95岁,在太湖大学堂去世,没啥病痛,走得很安详。他写了三十多本书,被翻译成好多语言,启发了不少人。 俩人的人生,一个是禅宗的活传奇,一个是文化传播的大V,可那天晚上,虚云那句话把他们连在了一起。这话不光是给南怀瑾说的,也像是在提醒所有人:人生这条路,不管多难多暗,都得自己走。虚云不让人扶,不是冷漠,而是他明白,真正的成长是靠自己摔打出来的。南怀瑾后来回忆这事儿,说那是他修行路上的一盏灯,照着他往前走。 谁没在人生路上迷茫过?谁没想找个人扶一把?可现实往往是,你得自己咬牙走下去。虚云和南怀瑾,一个103岁,一个20多岁,年龄差那么大,却都在那条暗路上摸索自己的道。他们的故事告诉咱们,不管啥时候,路都得自己走,账也得自己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