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的牺牲,是中国人永远翻不过去的痛。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痛,从来不是轻飘飘翻一页历史就能抹去的。每次想起她,胸口都发闷。 她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张老照片,她是一个真实活过、爱过、抗争过的人,一个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挺直脊梁的中国人。 很多人知道赵一曼是抗日英雄,但可能不了解她牺牲的具体细节。1935年11月,她在黑龙江左撇子沟掩护部队突围时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日军为获取抗联情报,对她施以长达九个多月的酷刑,包括电击、烙铁、辣椒水、吊打,甚至拔光指甲、用竹签刺进指缝。但她始终未吐露一字。 她并非没有牵挂。身后还有年仅七岁的儿子“宁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写下那封泣血遗书:“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字字如刀,至今读来仍令人难以平静。 她本可安享人生。出身四川宜宾地主家庭,读过莫斯科中山大学,精通多国语言,却毅然选择走入东北林海雪原,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那个年代,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明明握着一手“安稳牌”,却偏要为民族存亡赌上一切。 我们常说“铭记历史”,但真正能体认那份沉重的人,正在随时间减少。老兵会老去,亲历者会离开,如果不好好讲述,记忆就会褪色。赵一曼的牺牲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不能丢,也丢不起。 如今的中国早已告别积贫积弱,走向富强。但站得越稳,越不能忘记是谁铺的路、谁点的灯。没有他们以血肉之躯扛起黑暗的闸门,怎会有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 有人说,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避免重蹈覆辙。确实如此。赵一曼留下的不只是悲壮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底气,告诉我们:有些原则,宁死不屈;有些火种,必须代代相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新华社《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1944年,远征军连长林正亨在战场上连杀数名日军后,负伤昏迷。伤愈后他想重返部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