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年,司马昭奄奄一息,告诉司马炎:我百年之后,你要善待司马攸,兄弟和睦相处。

史海奇报屋 2025-09-03 23:03:51

265年,司马昭奄奄一息,告诉司马炎:我百年之后,你要善待司马攸,兄弟和睦相处。司马昭用心良苦,司马炎为人也宽容,但司马炎终究做不到。 三国鼎立,终究归司马家所有,这离不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手足情深,一致对外,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了根基。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很好,但司马炎、司马攸就未必了,兄弟没能延续上一代人的感情。 说起司马昭,很容易想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司马昭篡位的野心众所周知,为了夺取曹魏江山,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借助成济之手刺死皇帝曹髦。 作为曹魏的臣子,司马昭对不住老东家,但司马昭是一位好父亲。司马昭知道司马炎、司马攸之间表面和睦的背后,是暗中权力博弈,必有一伤。 265年,司马昭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便叫来司马炎、司马攸,给他们讲述西汉淮南王、曹魏陈思王的故事,告诉他们兄弟手足相残带来的悲剧。 司马昭握着司马炎的手,一边讲故事,一边让他善待司马攸。同样,母亲王元姬病逝时,也是担心司马攸的命运,便让司马炎许诺不为难弟弟,否则自己不瞑目。 知子莫若父,察子莫若母,司马昭、王元姬临死之前的担心,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他们希望兄弟和睦,不要同室操戈。 那么,为何司马昭、王元姬如此担心司马炎、司马攸内斗呢?究其原因,司马炎本身能力有限,威望也不行,而司马攸的法理地位太特殊,对司马炎构成挑战。 西晋建立,谁功劳最大?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当之无愧,没有司马师暗中训练的3千勇士,司马懿也斗不过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就是输家,历史也就没有西晋。 晋朝的家底,几乎是司马师打下来,司马昭没有意见。但是,司马师却在征讨淮南时被文鸯袭击,暴毙而亡,留下了9岁的儿子司马攸,问题由此而来。 司马攸,司马昭的儿子,过继给司马师,是司马家族的大宗。司马懿领兵作战的时候,经常带着5岁的司马攸去刷经验,而司马炎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255年,司马师暴毙而亡,司马昭接管兄长的权力,却不得不依靠司马师的力量支持。如此,司马昭在各种场合中经常强调:“这个位置是桃符的,我只是暂时帮你处理问题。”桃符,就是司马攸。 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他就是司马家族的大宗,应该继承司马师的遗产,而人们也认为“天下是景王的天下”,也就是司马师的天下,是儿子司马攸的天下。 司马攸法理地位占据优势,能力也强悍,看问题的眼光狠辣,故而受到司马昭的青睐。但是,司马攸毕竟过继给司马师,而司马昭也不愿意当小宗,故而最后传位给司马炎。 相对司马攸而言,司马炎威望明显不足,为何呢?司马炎法理地位不行,这一点已经输给司马攸,谁让弟弟过继给伯父呢?再则,司马懿、司马师实际打下了基业,司马昭都有点底气不足,何况是寸功未立的司马炎呢? 司马炎当皇帝,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司马炎也没什么功劳。司马昭知道,司马炎当了皇帝,最大的压力一定是来自弟弟,因为司马炎没有足够的威望,这势必让兄弟之间产生裂痕,乃至手足相残。 客观看待历史,司马炎是一位仁慈、宽厚的皇帝,连庾纯在宴会上大喊:“高贵乡公何在?”怒怼贾充的同时,讽刺司马昭弑君行为,司马炎都可以原谅,不当一回事。 司马炎仁慈、宽厚,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他还是与司马攸产生了矛盾。司马攸能力强、威望高,得到群臣拥戴,而自己的身体又不好,儿子年纪小,这让司马炎倍感压力。 280年,司马炎灭亡东吴,威望提高,却生了一场大病,随时可能驾崩。司马炎无奈之下,只能采取荀勖建议,催促司马攸赶紧离开洛阳,前往封地齐国。 司马炎记得父母的话,他没有除掉司马攸的打算,只希望他赶紧离开京城,让自己放心。但是,司马攸太过刚烈,即便身体不好,也不愿意妥协,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病逝。

0 阅读:486

评论列表

光良

光良

7
2025-09-04 00:15

司马家手足相残到灭族了[哭笑不得]

猜你喜欢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