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鹏走到村席大厨前问:“你的妹妹是世界冠军~”村席大厨一脸自豪地点了点头。楼上别的选手解释:“这是咱们奥运健儿全红婵的哥哥。” 是的,村席大厨全进华近日参加了一个叫《百厨大战》的综艺,他带着拿手菜白切鸡登场,自信地介绍:“我们这只白切鸡是来自广东湛江,我们自己家果园养的,全都是喂五谷杂粮,没有喂饲料,养了有180天了!” 评委听到如此高的评价,迫不期待地吃了一口,但是吃完后点评进华近做的白切鸡 “在口感上肉质不够嫩”,最终全进华遗憾止步赛场。 事后全进华霸气回应:“他说的有道理但也没有道理,在我们广东那边,吃的鸡是要看生长月份的,养够了月份的鸡,它的鸡皮才够脆,肉质才够紧实。可能评委喜欢吃30 天、60 天的鸡吧,但那种鸡在我们广东给我都不要”。 不少网友看到后,都留言:“北方人不懂白切鸡,他们真的吃那些软软的!”、“作为广东人的我真的很好奇,哪里的人喜欢吃60多天的鸡呢?” 其实,全进华与评委的分歧,本质上是南北饮食文化对 “美味标准” 的不同定义。 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着,藏着一套代代相传的 “本地逻辑”:180天五谷喂养的鸡,追求的是鸡皮脆爽、肉质紧实的 “原香”,这与当地 “食鲜、重本味” 的饮食哲学一脉相承——就像老广喝早茶讲究 “一盅两件” 的仪式感,对白切鸡的 “老嫩” 判断,早已超越单纯的口感,成了地域身份的一种隐性标识。 而评委认为 “肉质不够嫩”,或许源于北方饮食中对 “软嫩易嚼” 的偏好(比如北方炖鸡讲究酥烂入味)。其实这种差异没有高低之分,却容易因为 “评判者的权威姿态” 引发对立——网友的争论 “北方人不懂白切鸡”,其实是在捍卫本土饮食文化的 “话语权”:当一种饮食习惯被外人用 “统一标准” 否定时,人们会本能地维护自己熟悉的 “味觉记忆”。 所以啊,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念,就像四川人对火锅底料的坚持、陕西人对凉皮筋道的要求——这些 “非标准化” 的味觉偏好,恰恰是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作为广东人,我可以说我们并非完全排斥30-60天的鸡,只是在 “白切鸡” 这道菜里,我们真的更认同“足期生长的鸡”带来的独特风味咯。
郭德纲是怎么做到风评大反转的?
【45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