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的一天,张爱玲的舅舅在读完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后,突然暴跳如雷。 1944年春天,张爱玲在《天地》杂志上发表了小说《花凋》,这篇作品的原型,是她刚刚去世不久的三表姐黄家漪。 黄家漪19岁从宏济女中毕业,长得漂亮,性格活泼,和张爱玲感情很好,两人经常一起看电影、逛街,谈论文学和人生。 但这个年轻女孩在21岁时患上肺结核去世了,在那个年代,肺结核几乎等同于绝症,昂贵的进口药物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张爱玲写《花凋》时,用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小说中女主角郑川嫦的父亲得知女儿生病后,第一反应不是如何救治,而是担心医药费太贵。 舅舅读到这篇小说后,发现自己在文中成了郑先生这个角色,张爱玲写道:“郑先生是个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有长过岁数。” 更让舅舅难以接受的是那句“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虽然张爱玲用的是文学化的表达,但这样的描述还是刺痛了舅舅。 张爱玲的舅舅确实是清朝遗老,平时在家里还穿着长袍,对民国政府不太认同,但他没想到外甥女会把这些家庭内部的事情写进小说里。 舅舅觉得自己被背叛了,他平时对张爱玲很好,她小时候经常来家里玩,问什么都耐心回答,现在却在小说里被这样描写,让他感到愤怒和委屈。 从那以后张爱玲和舅舅家的关系就冷淡了,原本热络的走动变少了,家庭聚会时气氛也变得尴尬。 其实张爱玲写《花凋》,本意是为了纪念三表姐,她在创作时确实动了真情,据弟弟张子静回忆,张爱玲写表姐去世那段时是流着眼泪的。 但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直接犀利,她从开始写作起,就不避讳写身边的真实人物和事情, 在她的英文散文《我的父亲》中,就毫不客气地描述了父亲酗酒、吸鸦片的形象,后来的小说里,亲戚朋友也经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张爱玲曾经说过,她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面貌,那些平凡却重要的细节,这种写作态度确实犀利,但也容易伤害到身边的人。 《花凋》发表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1940年代的上海,新旧交替,很多传统家庭都在经历转型的痛苦。 像张爱玲舅舅这样的遗老,一方面无法完全接受新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在变化的时代中生存,他们住洋房、听唱片,生活方式在改变,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张爱玲通过《花凋》写出了个人的悲剧,她用文学的方式保存了这些即将消失的生活场景,但这种真实记录的代价,就是与亲人关系的破裂,舅舅觉得被冒犯,张爱玲也失去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张爱玲后来的许多作品,都延续了这种冷静客观的写作风格,她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不美化现实生活,但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张爱玲的做法确实让人觉得过于冷酷,毕竟舅舅待她不薄,这样被写进小说里,换谁都会不舒服。 有人说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不得不牺牲一些人际关系,也有人认为,再好的文学作品也不应该建立在伤害亲人的基础上。 信源:刘方旭. 花自飘零水自流——张爱玲《花凋》与契诃夫《迟开的花朵》之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