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临近,霍震霆父子三人现身北京,果然世家门阀,目的很明确了 8月30日这天,

侯湘雯聊 2025-09-02 22:19:51

阅兵临近,霍震霆父子三人现身北京,果然世家门阀,目的很明确了

8月30日这天,霍震霆带着霍启刚、霍启山一同出现在北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筹备活动,这个画面本身就很有分量。   不是普通的亮相,更像是家族式行动的集中体现,霍家几代人做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财富游戏,而是跟国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紧密连在一起。   每个时期他们在干什么,其实都能看到他们对时代变化的回应方式。   最早那个年代,霍英东面对的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   抗美援朝时期,物资被全面封锁,很多东西进不来。   他组织船队冒险冲破封锁,把药品、铁皮这些急需品运进去。   这不是普通的商人行为,完全是拿命去拼,等于是在和平时期搞了一场自己的“战斗行动”。   后来国家改革开放,很多外资还在犹豫,他就先下场。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洛溪大桥,就是他拍板干的。   那时候搞这些项目,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给别人一个信号:内地可以投资,是块大市场。   这种胆识,在当时很少有人具备。   等到国家对外交流逐步正常化,他又开始全力推动体育合作。   从协助国家重返奥运舞台,到支持港澳运动员参与内地交流,他做的,是把体育作为纽带,把两地的情感和认同连在一起。   霍震霆后来接手这个方向,也基本延续了这个做法,在体育总会、奥委会这些平台上继续深耕。   到了霍启刚这代,事情又有点不一样。他不再只是做支持者,更像参与者。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里,他是最早开始发声、调研、推进的一批人。   他写满各种建议的七彩笔记本,成了他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象征。   这说明霍家已经不只是用资本来支持国家,而是直接参与到政策和制度的构建里。   在家庭层面,霍启刚和郭晶晶也是实打实地把这种家国认同感带入日常生活。   他们带孩子参加内地公益活动,不是为了宣传,而是让这种情感从小建立起来。   他们没写什么“霍家家训”,但通过日常行为在给下一代树立标准。   这些年霍家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很多认可。霍英东去世时是国葬待遇,灵柩盖着国旗,这在香港商人中极其罕见。   北京的英东游泳馆、水立方里也能看到他的名字。   这些不是象征,而是真正把一个人的贡献刻进了国家记忆。   现在国家邀请霍家三人出现在阅兵活动中,并不是简单的礼节,而是一种态度。   一个家族能够长期在国家关键时期发挥作用,说明他们的角色不是靠钱堆起来的,而是靠一种从社会中来、最终又服务于社会的价值理念撑起来的。   他们把这种理念变成了制度,办基金会、做慈善,把影响力持续不断地释放出去。   这不是做秀,而是让“家族”这个词变成公共价值的载体。   他们没有陷入常见的“富不过三代”陷阱,是因为他们从没把“钱”当作最重要的东西,而是把“怎么用钱、怎么用人、怎么融入国家发展”当作最核心的事。   香港社会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而霍家这些年的做法给了很多人一种启发:主动参与,不再观望,真正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也许才是破局之道。   他们走出的这条路,不轻松,但确实为很多家庭、很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参考。   时代变化很快,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面对新的挑战。   霍家一直在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不是死守老本,而是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   这种自觉和清醒,是他们能持续发挥影响力的根本。   所以,霍家不是单靠历史遗产维持声望,而是在用行动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价值”。   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容易但值得走的路,走得稳,也走得远。   信源: 1. 红色文化网:2025-05-10:作为资本家,霍英东的灵柩为什么可以覆盖国旗?

0 阅读:1857

评论列表

福建墨耕

福建墨耕

6
2025-09-03 12:41

赞👍🏻

用户16xxx72

用户16xxx72

4
2025-09-03 12:52

我们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李氏的没落,可以和霍氏成很好的对比

fei

fei

3
2025-09-03 12:46

娶晶晶进门,这步走得特别好!!!

天涯木棉

天涯木棉

1
2025-09-03 13:35

霍家的家国情怀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与国家患难与共。而不是李家为利而往的“国家情怀”,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让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然后卷款撤离。还美其名曰,我只是个商人而己。相信时间会证明他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商人而已。

侯湘雯聊

侯湘雯聊

自信且热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