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
中国有2个集群跻身前五位,25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仍是拥有世界上最多创新集群的经济体,在顶尖创新集群数量上连续三年领先。
全球第13,全国第4
杭州排名不断提升
前20位集群名单中,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武汉集群均在其中。
杭州集群的表现亮眼,排名第13位,相比去年上升1名。中国上榜集群第4,比去年上升2名,连续四年进入世界前15行列。
全球科技集群怎么评?
今年多了一个新指标
科技集群,是科技创新活跃的城市或城市群。
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一个衡量城市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集群并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对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客观评价,如发明者和科学作者的地理分布,精确地绘制出全球科技集群的分布地图。
目前比较权威的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
快报记者关注到,WIPO在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中,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重新塑造了排名格局。
杭州进入两张全球前25创新榜单
展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据WIPO介绍,2020年以来,全球创新指数还按创新强度对百强集群进行排名——创新强度是指专利、科学出版物和(现在包括的)风险资本交易的全球综合份额,按人口进行归一化。
在最新排名中,北京、杭州是唯二同时出现在此次全球前25大创新集群和全球前25大创新强度最高集群两个排行榜中的中国集群。
尽管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还未发布,但从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名单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创新集群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如今年中国有两个集群首次进入排行榜百强,分别是宁波(第93名)和宁德(第99名)。但由于业绩的变化和今年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兰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四个中国集群则跌出百强。
全球科技集群竞争激烈
杭州靠什么突围?
在2024年的排名中,杭州作为独立科技集群,在全球范围内排名超过了洛杉矶、华盛顿-巴尔的摩、伦敦等国际城市。今年在位次上又有提升,全球提升1名,全国提升2名,在科技创新领域,杭州一直在突破。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全方位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聚焦平台、企业、人才,是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在科技创新中不断突破的密码。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涌现
钱塘江南岸,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极弱磁大设施西翼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重型机械轰鸣运转,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加紧施工。
极弱磁大设施效果图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弱磁大设施建成后将为零磁科学原创研究、深空磁探测、高端心脑磁成像装置研发等前沿领域提供原始创新支撑。尽管极弱磁大设施主体尚未完工,但其作为零磁谷“创新之源”的核心价值已提前显现:零磁医疗装备已正式“亮相”,年产零磁医疗设备100台,在全国35家省市医院验证应用。
重大科研突破的背后,离不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撑。近年来,杭州着力构建“1+2+33+7+N”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即1家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3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浙江省实验室、N个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方队”。
之江实验室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杭州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累计33家;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94家,累计203家……一个个科创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为杭州的创新发展添加动力源。依托于这些科创平台,重大原创成果也不断迸发:之江实验室参与研发的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问世;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发布多项国际领先的脑科学图谱成果……
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核心战略支撑,杭州高能级科创平台也正持续扩围提能。“杭州正加快谋定第三个大科学装置,重点推动原子级制造等项目深化预研,同时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大力支持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更多全国和全省重点实验室,让科创‘硬核’力量持续领跑。”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实力宠企”
游戏科学推出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热销;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亮相春晚引发热议;深度求索的开源大模DeepSeek-R1震撼AI界;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点燃了杭州亚残运会的圣火;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翻山越岭惊艳行业;群核科技的可交互三维数据能力让其领跑空间智能赛道……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为杭州创新活力写下了鲜活注脚。
为什么是杭州?
杭州成功的关键,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耐心与定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杭州六小龙”的脱颖而出,正是杭州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政策赋能护航企业发展的缩影。
2023年底,杭州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9月,杭州印发《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2025年2月,杭州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目前杭州正在起草制定《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了让更多“龙蛋”孵化成“小龙”,杭州一路“呵护”企业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承诺,正通过一揽子举措落地生根。
除了政策“春风”,杭州更送上“真金白银”的支持。杭州实施“三个15%”的科技财政新政的同时,组建了由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并购基金和N只行业专项基金组成、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3+N”产业基金集群,持续加大科技领域“输血”力度。
杭州高新区(滨江)
政策沃土与资金活水的双重滋养,催生出杭州科创企业蓬勃生长的喜人态势:截至目前,杭州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92%,位居全省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万家。根据规划,杭州将继续推动研发强度向4%迈进,力争年内新增国高企2000家,创新动能愈发强劲。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从科技集群最关键的指标——发明者和科学作者的地理分布看:招引人才是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杭州已连续5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每年超35万名,其中2024年新引进40.1万名。在顶尖人才方面,去年,杭州新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34名、顶尖人才30名,新认定高层次人才4.1万名。杭州不仅从国内招引人才,还连续14年入选了“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每年吸引众多外籍人才和归国人才来杭州工作、生活。
在打造“创新策源地”的进程中,杭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西湖明珠工程”、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试点、科研机构分级分类评价等机制,持续优化引育、评定与服务流程,让各类人才在科创舞台上各展所长,为城市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作为杭州医药港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通过构建“编制在院所、持股在企业”的创新引才体系,打造了一支由国家杰青、优青及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组成的科研核心骨干队伍,为“智能分子诊断与数字病理”“原创靶点与精准靶向药物”“恶性肿瘤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杭州通过实施制定《杭州市科研机构分级分类评价办法》,加快推进将更多的科研院所纳入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范围,赋予平台更大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权,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目前已经有在杭的12家科研院所纳入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范围,赋予了276个授权认定名额。
杭州未来科技城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杭州市科技局在市委人才办领导下进一步升级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即不看企业体量、不看营收规模、不看盈利与否、不看人才帽子,而是以处于科技创新前沿、有望突破底层技术、技术改变产业发展格局等为标尺,对首批9家新兴科技企业给予475个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名额,实现“企业认定,政府认账”。
“创新人才充分涌流,这正是杭州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关键。”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从科研院所到企业车间,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人才纷纷来“聚会”,以智慧为笔、以实干为墨,不仅让“创新杭州”的名片在全国乃至全球版图中愈发亮眼,更推动“创新策源地”的宏伟蓝图从愿景加速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