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签署投降书画面日本投降书签署时刻:民族屈辱与胜利的历史转折
一纸投降书,终结了十四年的烽火硝烟,见证了3500万亡魂蕞终安息。
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拖着在上海虹口公园被炸伤的残腿,艰难地走到签字桌前。他的手颤抖着,花了整整37秒才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甚至一度找不到该签字的位置,需要美军提示。
站在他身旁的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这位曾扬言“帝国字典无投降”的顽固军国主义者——全程站立签字,紧握军刀的手显露不甘。
---
01 仪式细节,历史性的胜利时刻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日本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 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式结束。
投降书全文共八条,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与所有之日本国军队以及日本国支配下任何地带之一切军队,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签字仪式结束时,时间被定格在9时18分——这一时刻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形成历史性呼应,标志着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浴血抗战的胜利。
02 两大日期,本质不同的法律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但这份诏书通篇回避“投降”“战败”,仅称“为保全国体停止战斗”,且未命令日军停火。
而9月2日签署的投降书明确使用 “降伏”一词,具备国际法效力,标志着日本法西斯的彻 底 失败。投降书规定日本停止敌对行为、释放战俘及缴械等义务,为后来的东京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
裕仁在《终战诏书》中将侵华起点篡改为1941年(实际为1931年),试图抹杀中国14年抗争史。中国选择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决捍卫。
03 巨大牺牲,难以忘怀的民族伤痛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日本铁蹄践踏我大半中华河山,930余座城市被侵占。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后,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日军侵华期间,20多万中国妇女被强征为“慰安妇”,她们受尽折磨,有人遭虐而死。
04 未散暗流,直面历史的现实挑战
202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新罪证,包括3010页档案、194分钟影像、312张照片、12张明信片、8封信件,详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
这些新公布的史料中包含少年班原队员须永鬼久太、长沼夫的口述证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少年班,也被称为“少年技术见习队”,是该部队为补充人力、培养细菌战后备力量而组建的青少年团体,成员来自日本国内,年龄在14至18岁之间。
日军战败溃逃回国后,这些曾经的少年班队员通过战友会组织保持联系,甚至吸纳成员后代加入,继续掩盖罪行,拒绝反思和忏悔。
05 历史回响,从屈辱到胜利的启示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因而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作为参与发起的大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
签字仪式结束后,中国记者曾安波通过抽签获得首 个 使用船上无线电台的权利。他将日本签字投降的消息第 一 时间发回国内。
消息传回那天,1945年9月3日,重庆街头挤满了欢呼的民众,挥舞国 旗 ,燃放鞭炮,激动得泪流满面。《新华日报》当天刊载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80年过去了,南京城的江水不再被鲜血染红,松花江上的曲调也不再悲伤。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