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韩石化企业面临"全军覆没"危机,六成企业没有改革意向 企业的结构调整总伴随着"刮骨疗毒"这一比喻,意味着其过程之艰难。若涉及多方利益则往往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韩国政府决定将已搁置一年多的石油化学(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再度交由企业自主推进。然而由于各家石化企业所处环境与求生方式不同,结构调整之路势必充满坎坷。 据《中央日报》日前对韩国国内 10 家主要石化企业进行的匿名整体调查显示,仅有 4 家企业将"包括工厂停工在内的结构调整"列为(前 1 至 3 位)优先自救方案。此次接受调查的企业包括 LG 化学、乐天化学、SK Geo Centric、韩华道达尔、韩国石油化学、韩华 Solutions 、DL 化学、GS Caltex、HD 现代化学、S-Oil 等。这些企业已于上月 20 日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签署了"石油化学产业重振推进方案"自主协定,内容包括将韩国全年乙烯产能最多削减 25%(约 370 万吨)等。 结构调整意味着工厂停工和裁员。但调查显示,韩国石化企业当中 10 家中有 6 家并未将其列为优先事项。虽然各家公司在表态中都称将推进政府倡导的"削减石脑油裂解装置(NCC)"、"与其它公司合并设施"、"炼油与石化垂直整合"等方案,但实际态度却是"我的工厂照常运转",与政府提出的"在支持企业自主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搭便车企业排除支援"的方针相悖。 石化业界内部也对"自主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若问题真能通过自主解决,早应有所成效。一家石化企业 A 的相关人士指出,"结构调整需要方向与力度,如今已到了某家企业必须全面退出主营业务,或两家企业合并为一家等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企业立场上这是一场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政府却要企业之间自行决断,难免陷入两难"。 另一家石化企业 B 的相关人士也表示,"母公司对石化业务是否具有坚定意志、是否同时拥有炼油业务、NCC 是否为主营、资金是否充足、是否希望立即退出石化业务等,各企业状况千差万别","只需再撑一撑也许就能生存下来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率先站出来宣布[我先停工]"。 结构调整的可行性也因企业治理结构不同而异。像 LG 化学、SK Geo Centric 这样具备单一集团控股结构的企业,决策效率相对较高。而 GS Caltex(GS 能源与雪佛龙)、现代化学( HD 现代石油银行与乐天化学)、丽川 NCC(韩华Solution 与 DL 化学)、韩华道达尔能源(韩华 Impact 与道达尔能源)等合资企业,因多方利益交织,结构调整面临重重障碍。此外,沙特阿美为最大股东的 S-Oil 则反其道而行,持续扩大石化业务,走上"独立路线"。 企业间"同床异梦"的现象尤为明显。即便是部分工厂已因严重亏损而停工的企业,也未将结构调整列为优先事项。另有 3 家企业未将政府认定为结构调整首要任务的 NCC 削减纳入讨论范围。还有 3 家公司虽未拥有炼油企业,却将"与炼油企业的垂直整合"列为首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 9 家企业将"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列为优先任务,反映出对当前以通用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需转型的共识。 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由大型企业主导的石化产业,要实现设备整合与企业并购(M&A),远不像口号那样简单。丽川 NCC 因新投资计划在大股东间产生矛盾,甚至一度传出破产传闻。虽不排除企业间在局部达成象征性整合的可能,但大规模结构重组仍被普遍认为困难重重。 此次政府发布的"石化产业重振方案"中并未提出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或支持政策,舆论普遍呼吁政府应在危机扩大前更积极介入掌握主导权。 三一普华永道合伙人崔昌润指出,"结构调整拼的是速度与现金流。若要在短期内见成效,需进一步解除监管限制,并提供现金性激励"。 来源:中央日报
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