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陌生女子抱着孩子敲开上海盛宣怀的府邸,佣人打开门,女子将孩子放到门口说:“盛四的种,我养不起了。” 盛恩颐的父亲盛宣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他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中国电报总局,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航运、钢铁、电信行业,到1916年去世时,盛宣怀留下的遗产高达13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亿人民币。 盛宣怀对这个嫡长子寄予厚望,连名字都是慈禧太后赐的“恩颐”,为了培养儿子,他花重金送盛恩颐到英美留学,希望他能学成归来继承家业,可惜这个投资完全失败了,盛恩颐在国外不仅没学到真本事,反而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恶习。 回国后的盛恩颐让全家人头疼不已,盛宣怀想通过婚姻来约束儿子,特意安排他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慧,孙用慧是个才女,精通多种外语,还曾给慈禧太后当过翻译,她确实帮助盛恩颐提高了英语水平,甚至在留学期间变卖首饰维持丈夫的学业,但这些努力都无法改变盛恩颐的浪荡本性。 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盛恩颐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没有承担起经营家业的责任,反而把继承的巨额遗产当成了挥霍的资本。 他买了上海第一辆奔驰轿车,把所有车把手都镀上银子,车牌号故意选择“4444”来炫耀身份,他常年泡在赌场、烟馆和风月场所,很少回家过夜,最荒唐的一次,他竟然一个晚上就把上海一整条街的100多栋房产全部输光了。 除了赌博败家,盛恩颐还先后娶了十几房姨太太,每个都配房配车,雇佣大量仆人伺候,他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白天睡觉,晚上活跃在各种娱乐场所,当银行关门而他又急需赌资时,就让佣人把家里的古董拿去典当,等银行开门再去赎回来。 盛家的衰败速度让人震惊,短短二十多年时间,这个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就彻底败光了家产,到抗战胜利后,盛恩颐已经穷困潦倒,连买公园门票的几毛钱都拿不出来。 1957年,盛恩颐中风半身瘫痪,家人连雇车送他回苏州老家的钱都凑不齐,最后只能用一张棕绷抬着他到江边,雇了条小船摇摇晃晃地回到苏州。 盛家唯一剩下的产业,是留园外面的几间破旧祠堂,1958年初,盛恩颐就在这里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临终前他要求把《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作为自己的墓志铭:“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盛家的悲剧不只体现在盛恩颐身上,盛宣怀的小女儿盛方颐同样是教育失败的受害者,她从小娇生惯养,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婚后丈夫原形毕露,整天泡在妓院赌场,还把她的嫁妆挥霍一空。 1949年,绝望的盛方颐选择了自杀,死前盯着父亲的遗像怨恨地说:“父亲,是你害了我!”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富家子女的心声。 盛宣怀虽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完全失败了,他给孩子们留下了巨额财富,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财富,更致命的是过度的溺爱让这些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盛家的例子完美印证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盛恩颐从小就被当作“小皇帝”一样宠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从来不需要为任何事情负责,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不是接班人,而是寄生虫,当他拥有了巨额财富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品格时,败家就成了必然结果。 更可悲的是盛恩颐并不是个笨人,从他能在国外完成学业,以及后来的一些表现来看,他的智商并不低,但智商无法弥补性格和品格上的缺陷,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的聪明,往往比愚蠢更危险。 盛宣怀的教育失败主要在于重物质轻精神,重宠爱轻管教,他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好的教育,却忘记了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 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很多父母拼命赚钱,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却忽略了精神财富的传承,他们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但在品格教育上却缺位严重。 信源:盛氏愚斋义庄捐建复旦大学往事. 复旦大学新闻.
这和我概念中的同城好像不太一样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