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

冰希祖宗 2025-09-01 10:56:12

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乾隆二十八年恩科,会试放榜后才子,纷纷收拾行囊赶往江南,榜单忽然被钦差抽回。

十名进殿试的举人送往刑部问话,理由行贿。

京城茶肆立刻炸开,坊间押注谁能捡漏。数日后,新榜贴出:原排第十一的秦大成跃到首名。

城门口纸扇叩得啪啪响,“掉下十个状元,跳出一个秦家郎”的顺口溜传遍胡同。

秦大成来自嘉定,地方志里那条血痕仍未干:嘉定三屠,清军数万人屠城。

乾隆眼中,这地名像刀尖,状元若无绝对清白,便可能藏祸。

刑部公文南下,一路查族谱、访邻里。

结果让人意外——祖源不在嘉定,在溧阳。

再翻旧籍,竟牵出南宋秦梓。

秦梓与权相秦桧同父异母,却力挺岳飞抗金,因为政治分道扬镳,迁居溧阳后绝口不提宗亲。

嘉定官绅把这段往事写成碑记,朝廷册封时却故意忽略,只留一句“世传秦桧后”。

风声越传越怪,状元拜见天子前已背上奸臣后代的帽子。

琼林宴这天,大殿金烛高张,乾隆慢抚桌沿,目光将宴席一圈烧个透。

乐声停顿,他忽然丢出一句:“人言状元乃秦桧苗裔,可有此事?”满座文武脊背发凉。

秦大成脱帽上前,拱手作揖,并未急于辩解,只朗声背诵《岳王庙记》片段,“桧与飞,忠奸分明”;

语声未落又自引《嘉定县志》轶事,讲秦梓弃官隐溧阳。

殿上气氛绷紧,乾隆轻叩案几不置可否,又命司仪呈上两截竹片:“篾青、篾黄。”

谐音藏刀,“灭清”“灭皇”四字在空气里翻滚。满座翰林屏息。

秦大成并未示弱,双手接过竹片,顺势剖开,一指竹皮一指竹肉:“皮护肉,肉护节,二者同心。”

十二字像刀却未见血。

乾隆挑眉:“秦字与秦桧同宗?”

秦大成垂眼片刻,忽抬头朗声:“一朝天子一朝臣。”

七个字掷地回响,既承认朝代更迭必有新臣,也暗示忠臣奸臣皆由君心评断。

殿角灯盏被风晃动,光影摇晃间,乾隆沉吟,随后大笑,称赞“剖竹取义,机敏可嘉”。当场诏任翰林院庶吉士,驳回流言。

风声未歇,巡城御史仍写折子质疑:“嘉定成灾,秦氏恐有遗恨。”

折子递到内廷,乾隆批红墨一句:“忠奸自分,本朝自明。”

此后不再追究。秦大成入翰林日子却不安生,前有同僚暗刺“桧影”,后有权贵试探结党。

秦大成每逢机要升调皆借病辞,让位后辈,朝官讥“状元多病”,京师百姓却将宅第门口排成长龙,只为求字。

秦大成挥毫多取竹意:“虚心”“持节”写得最多。

乾隆三十七年,西苑放灯,秦大成告归南京。

翰林院例行饯行,席上诗酒接连,他对同年生说:“今日云轻月冷,竹影里自有归路。”

归乡后三年,秦大成与袁枚登金陵燕子矶,谈诗论史,临江赋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袁枚赞其“坦荡无隐,能折世俗恶浪”,把诗收入《随园诗话》。

晚岁秦大成定居石头城外小筑,晨课诗经,暮看竹影,拒绝再出仕。

清史馆修《清史稿》时,主修官记其“博学善文,机辩冠时”,却删去所有关于秦桧血脉的传闻,只留籍贯“江苏溧阳”。

嘉定士绅重新刊县志,特意补上一段:“先祖秦梓,直言之臣,与桧势不两立。”

竹简换成铅字,家族并未刻意遮掩祖脉,却誓言不以功名累子孙。

咸丰年间,太平军过南京,秦氏后裔携族谱南走桂林,旧纸卷散失大半。

只剩一方青石嵌于旧居残垣,刻着秦大成当年自写自刻的对联:“竹有千节心无二,水到万方志不污。”

石面被烟火熏黑,字迹却仍清晰,像当年殿上剖竹的断面,纤维分明,清白自证。

0 阅读:145

猜你喜欢

冰希祖宗

冰希祖宗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