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进入暨南大学,与其说是为运动员的未来铺路,不如说是对那些用体重和水花评判她的键盘侠们最响亮的一记耳光。
当14岁的全红婵用“零水花”震惊世界时,人们捧她为天才,而当18岁的她身体自然发育,体重增加10公斤后,同样的跳跃却被贴上了“压不住水花”的原罪标签,这简直是竞技体育最残酷的黑色幽默。那些指责她的人,根本看不到她为了对抗发育期,凌晨五点半就训练,戒掉心爱的湛江米粉;也看不到她身上贴满的肌效贴,那是日复一日训练留下的勋章。刘璇一句“当年我们只能啃黄瓜”的轻描淡写,背后是多少运动员与生理本能搏斗的血泪。幸好,暨南大学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苏炳添院长亲自设计的“二沙精英班”,用冠军导师和灵活学制,狠狠回击了“运动员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谢思埸、陈艾森这些师兄们早已证明,赛场之外的人生,同样可以精彩。
下个月的十五运会,她将以大学生的身份再次站上跳台,这本身就是一种宣告:运动员的价值,绝不该只用体重计和秒表来衡量,她们更是有血有肉、渴望成长的鲜活个体。
奖牌会褪色,但知识和成长才是永恒的财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