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为啥来? 近来北京的街头,藏着一种反常的热闹 大批日本游客拖着行李箱涌入,却绕开了长城、故宫这些本该挤满中外游客的地标,对飘着香气的北京烤鸭店、炸酱面馆也只是匆匆一瞥,反而一头扎进中药店、茶叶铺。 王府井大街上的同仁堂总店,每天一开门,就能看到不少日本游客攥着写满汉字的清单,在药材柜台前驻足。 清单上密密麻麻列着枸杞、黄芪、当归,连炮制好的三七粉、川贝母都没落下。 他们不像普通顾客那样挑挑拣拣,反而出手格外阔绰,动辄就说 “这个要十斤”“那个装两箱”。 有位导游曾碰到过一位日本客人,光是采购中药就花了近万元,还反复让店员把每种药材的用法用量写在纸上,小心翼翼折好放进包里,说要带回去给家里老人调理身体。 这背后藏着直白的现实:日本本土虽有汉方医药,可大部分药材依赖进口,价格高得离谱 —— 东京药妆店一小盒上等枸杞要卖三千日元,折合人民币近 150 元。 更重要的是,北京中药铺百年传承的炮制工艺,比如阿胶的熬制、当归的切片,都是日本汉方药厂难以复制的,这份 “正宗”,让日本游客把这里当成了不容错过的 “中药宝库”。 马连道茶叶城的热闹也透着相似的意味。日本游客背着双肩包在各个茶铺间穿梭,一待就是大半天,比起包装精致的礼品茶,他们更爱老字号的茉莉花茶、碧螺春。 日本虽是产茶大国,可受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只擅长种煎茶、玉露这类绿茶,种类单一且成本高。 而北京作为北方茶叶的重要集散地,从南方运来的绿茶、红茶、花茶一应俱全,价格还不到日本本土的一半。 潘家园古物文玩市场则成了另一个 “扫货点”。每天清晨市场开门,就能看到日本游客背着放大镜,蹲在摊位前仔细翻找。 旧书、字画、民国瓷碗、景泰蓝小摆件,只要带着点 “年代感”,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不同于中国游客讨价还价的习惯,日本游客买东西格外干脆。 在日本,普通家庭都爱用老物件装点书房、茶室,营造文化氛围,而潘家园里几十元、几百元就能买到的小古物,正好戳中了他们的需求。 这场景难免让人想起前些年中国游客去日韩抢购化妆品的画面 —— 那时人们盯着日韩护肤品的品质和性价比,如今日本游客追捧中国的中药、茶叶,本质上也是出于类似的考量。 可热闹背后,藏着不能忽视的警惕,尤其是在中药领域,日本对中国中医药的觊觎,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最让人揪心的是日本汉方药巨头的动作。几年前,日本平安津村曾试图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这家百年老字号手里握着不少独家古方,好在最后收购没能成功。 可这只是日本布局的冰山一角:从 1991 年起,津村就陆续在深圳、上海、天津设了分公司,还在我国建了 70 多个符合 GAP 标准的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药材品质。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在推进中药材标准化时,明里暗里想弱化 “中国中药” 的地理标识,等将来他们的汉方药占据国际市场,恐怕没人记得这些药方原本源自中国。 知识产权上的差距更让人忧心。《世界专利数据库》里的数据显示,全球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中,中国申请量只占 0.3%,而日本占了 70% 以上, 甚至连《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里的 210 个古方,都被日本企业申请了专利。 要知道,一味中药里藏着千年的智慧。枸杞要在宁夏中卫的沙土地里种植才够甘甜,当归要在甘肃岷县的海拔两千多米处生长才有效,炮制时的火候、时间更是祖辈传下来的诀窍。 可日本企业通过收购、合作,把这些细节一点点收集起来,用先进仪器分析药材成分,破解配方里的 “密码”。 就像几年前,日本某药企拿到我国一个治疗胃病的古方后,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出有效成分,制成胶囊推向国际市场,还宣称是 “日本汉方创新成果”。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再掉以轻心。对于人参、鹿茸这类珍贵中药材,以及那些传承千年的经典古方,应该出台严格的出口限制政策,防止核心资源外流; 同时要加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把古方、炮制工艺都登记在册,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只有守住这些中医药的 “根”,才能让这份传承千年的智慧,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守住属于中国的位置。
江浙沪的GDP实力,已经基本上和日本持平!虽然江浙沪是接近4万亿美元的水平,但是
【7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