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偏有群人跳出来泼冷水,胡舒立带着她的团队。对着动车事故翻来覆去地报,把技术磨合的小坎儿说成天大的败笔,却对高铁跑出来的成绩装看不见。许小年更绝,张嘴就骂高铁是瞎花钱的面子工程,说中国连老本行都没弄明白,不配搞这个。 2011年,中国高铁正以每年新增千公里的速度编织全国交通网,京沪高铁开通首年便运送旅客超6500万人次,郑西高铁让中原与西北的时空距离缩短至两小时。 这本是技术突破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见证,却有一群人举着放大镜,把技术磨合期的正常故障渲染成“制度性溃败”。 胡舒立团队在温州动车事故后连续推出17篇专题报道,将一起因雷击导致信号系统故障的意外,上升为“中国高铁系统性失败”的定论。 他们刻意回避事故后72小时内,3000名工程师连夜排查200余公里线路、更换8000余个信号模块的抢修行动,反而用“血淋淋的代价”等煽动性标题,在社交媒体制造出“高铁恐惧症”。 当时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43%的网民因相关报道对高铁安全性产生质疑,部分城市甚至出现“退票潮”。 经济学家许小年的言论更具破坏性。他在财经论坛上宣称“中国高铁是劳民伤财的泡沫”,甚至算出一笔荒唐账:“每公里高铁造价是普通铁路的6倍,而运力提升仅3倍,这笔买卖注定亏损。” 这种脱离实际的算法,完全无视高铁带来的时间价值——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GDP增速平均提升1.2个百分点,北京至上海的商务往来效率提高3倍。 更讽刺的是,许小年力挺的美国加州高铁项目,截至2025年仍停留在图纸阶段,而中国高铁已建成全球最大的350公里时速运营网络。 这些“公知”的双重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暴露无遗。2015年印尼高铁招标时,日本新干线团队带着“零事故”宣传册参会,许小年等人在媒体撰文称“中国高铁技术未经国际检验”。 结果中国方案凭借更短的工期、更低的成本和更适应热带气候的设计胜出。如今雅万高铁累计运送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而日本承建的越南河内轻轨项目,因技术标准混乱导致通车时间推迟5年。 这种打脸现实,在墨西哥高铁项目上更显戏剧性——中国中车中标后,某些势力鼓动墨方以“程序问题”撕毁合同,最终这个本可改变拉美交通格局的项目,至今仍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2025年的今天,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8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70%。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完全自主化,车轮、轴承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标准正在重塑全球高铁规则:中老铁路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后,老挝至昆明的货运时间从3天缩短至3小时;中泰铁路合作框架下,泰国工程师正在学习中国的高架桥铺设工艺。 这些成就背后,是30万铁路建设者15年如一日的坚守,是2000余项专利技术的突破,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当襄荆高铁让鄂西北迈入“半小时经济圈”,当CR450动车组即将实现400公里时速运营,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曾经阻挠高铁发展的声音,究竟是真心担忧,还是另有所图?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好样的!马英九不愧是中华民族儿子,不会忘记中华人民抗日战争历史!8月29日,马英
【56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