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大授衔评“大将”,4人放弃5人落选 第一位:其中最让人们感到意外的当属萧克没有评上大将。在十几位被看好的人中,萧克无论说是资历还是军功,都算得上是翘楚。抗日战争时期,萧克多次挫败敌人进攻,抗战期间所有大型战役都能看到萧克的身影,他的作战策略一度让敌人是闻风丧胆。在很多人心中,他即便是评不上元帅,那至少也是大将级别的。最终结果却是八路军三个师的军政首长,只有萧克没有评上元帅。评军衔的准备过程是极其严格的,不掺杂个人恩怨。想要评上大将,那至少要满足五个条件中的四条,而萧克只满足三条。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师级以上干部,担任过八路军旅长级别以上干部,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兵团负责人以上的职位。这三呢肖克是完全满足。遗憾的是有一条标准是在我国八个重大部门内担任过主要职务。而萧克最高职务是在红二方面军副总司令,与正级差了半级。第二个没有满足的条件是授衔前他未在国防委员会担任过委员职务。不过萧克在上将中排第一,但是他本人对此也是心态平和,军衔高低没有影响周围对他的敬重程度 第二位:刘亚楼,同样的是大军种司令员,萧劲光能评大将,那刘亚楼为什么不能?刘将军出生于1910年,大革命兴起的时候,他还在中学读书,后来到小学任教。大革命时期,萧劲光是师党代表,刘亚楼并未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劲光达到了军团级,刘亚楼最高是师级。到了抗战时期,刘亚楼被派去苏联留学,作为高级人才储备起来,几乎缺席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跟苦战多年的萧劲光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的。或许刘亚楼的名字是家喻户晓,但是论资历,还有战功呢,评大将军衔他并不满足条件 第三位:周纯全,想当初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四号人物,还曾经担任抗大校长,在革命队伍中那算是资历较老的一位了。辽沈战役前线战事吃紧,各种物资紧缺,周纯全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大批物资进入前线,这才使得部队及时得到补给。周纯全领导的后勤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次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全军大授衔综合来考虑,他并没有在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期间呢直接指挥过打仗,因此与大将无缘,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 另外两位落选的人是宋任穷和王震。王震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在生产组织力上也是能力非凡。宋任穷在革命战争中做出诸多的贡献,无奈长期从事政工后勤工作,没有直接的参与重大战役,因此评为上将。他们两位都是没有满足评大将的条条件,遗憾落选 最初的大将名额有14人,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都是有资格评选的。最终主动放弃与毛主席的态度有关。毛主席得知了自己即将被授予大元帅爱军衔,直接拒绝了,表示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大家。为了让委员接受,专门开会进行讨论。有位民主人士提出,只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主席个人也不好拒绝。但最终所有的理由都没有说服伟人,甚至连精美又帅气的大元帅制服他也不穿。后来彭老总和罗荣桓去中南海汇报军衔评定工作进展情况。伟人听完汇报之后,意味深长说了句,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非常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和国内经验,这个大元帅我就不要了,我穿上大元帅制服也不舒服嘛,到时候去群众中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那些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要评军衔。随后伟人转身问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刘少奇和周恩来,你们还要不要评军衔?二人纷纷摆手回答,不评了。一旁的李先念、张鼎丞,还有邓子恢和谭震林已经被列入大将名单了。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态度之后,也是纷纷表态不评了。等到实施军衔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成了空闲。正是因为有毛主席为首的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参加平均线,使得这个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和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1955年全军大授衔评“大将”,4人放弃5人落选 第一位:其中最让人们感到意外的
油菜芳草峦
2025-08-30 17:44:53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