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汇在四百多年前还不叫徐家汇,而是叫法华汇,之所以改成徐家汇,则是为了纪念

运赛过去 2025-08-30 17:24:30

上海徐家汇在四百多年前还不叫徐家汇,而是叫法华汇,之所以改成徐家汇,则是为了纪念一位姓徐的重要人物,你知道是谁么? 徐光启这个人,出生在1562年4月24日,死于1633年11月8日,他是明朝末年一个挺有名的家伙,字子先,号玄扈,还取了个教名保禄。他老家在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那时候家境不算富裕,祖上从苏州迁过来,本来做点小买卖,但后来因为倭寇闹腾和一些意外,家里穷了下去。他爸徐思诚早死,妈王氏得靠纺织维持日子。从小他就得帮家里干活,但还是挤时间读书,主要是儒家经典,为的就是考科举出人头地。 他第一次考乡试是1581年,那年他19岁,结果没过。接着1588年又考一次,还是落榜。这两次失败让他挺受打击的,只能先找点事做养家。1593年,他跑到广东韶州当私塾老师,那儿他遇上了耶稣会士郭居静,这老外懂天文数学啥的,给他讲了不少西方知识,比如地球是圆的,还有人环球航行过。他听完觉得新鲜,就开始学这些东西,这也算他人生转折点。 后来他继续考科举,1597年终于中举,当了举人。1600年左右,他在南京碰到另一个耶稣会士利玛窦,两人聊得来,利玛窦教他更多西方科学。他1603年在南京受洗,加入天主教。1604年,他42岁时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庶吉士,从这儿开始步入官场。他在官场上不光搞政治,还钻研科学,觉得传统理学解决不了明朝的问题,得学外国的先进玩意儿。 他在数学上贡献大,1607年和利玛窦一起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只译了前六卷,起了中文名《几何原本》。里面发明了不少术语,比如三角形、平行线、直角、锐角,这些现在还在用。这书影响了中国数学发展,让人知道逻辑证明的重要性。他还译了其他书,像《测量法义》,把几何用到测量土地、水利和军事上。 军事方面,他看到后金威胁大,就想引进西方武器。1621年,他派人去澳门买红夷大炮,那是一种葡萄牙炮,威力强。买回来后,他组织工匠研究技术,很快就仿制出自己的版本。这炮在明末对抗后金时帮了大忙,要是他没这么早死,说不定明朝还能多撑会儿。他还写书讨论火器怎么用在城防和步兵上。 农学上,他编了《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农业经验,还加了西方水利知识。他在家乡上海试种甘薯啥的,推广新作物,帮助缓解饥荒。他在天文历法上也出力,晚年参与修历,引进西方天文仪器,提高了历法准确性。他官做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次辅,地位高,但一直注重实用科学,不是光玩虚的。 上海徐家汇那地方,四百多年前叫法华汇,或者法华泾,是肇嘉浜、蒲汇塘和法华泾三条水道交汇的地方。那时候是上海县西郊,主要是农田和村落,水网密布,居民靠种地和捕鱼过日子。徐光启家族就是在这儿落户的,他祖先从苏州迁来,在河边建房安家。他自己也在这儿长大,后来回乡建农庄,做农业实验。 法华汇改成徐家汇,就是因为徐光启。他死后埋在这儿,他的后代守墓,慢慢在附近聚居,形成村落。起初叫徐家厍,意思是徐家的村庄。后来因为三水汇合,又是徐家聚居地,清康熙年间正式叫徐家汇。这名字是为了记他这个姓徐的,对科学和中西交流的贡献大。他引进西方知识,影响了当地人思维方式,也推动农业改良。 徐光启在这片地上的活动不少。他建农庄试种新作物,像甘薯从国外引进,帮当地抗灾。他写农书,教人怎么灌溉和选种,村民学着用,提高产量。他军事贡献也间接帮到这儿,红夷大炮技术传开,提升防御能力。他译书让更多人接触西方科学,徐家汇成了中西文化起点。 清代时,徐家汇渐成集镇,人口增加,船只往来多。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外国耶稣会士来上海,在徐家汇建教堂和学校。1847年建徐家汇藏书楼,藏西方书。1864年建土山湾孤儿院,教手工艺。1874年建徐家汇天文台,测气象,影响中国气象学。这些发展让徐家汇从乡村变文化中心,延续徐光启遗产。 现在徐家汇是上海商业区,但历史根基在徐光启。他推动的交流,让这儿成副中心,十大商圈之一。地名变化反映他对地方影响,他的墓在光启公园,提醒人他的作用。

0 阅读:45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