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游说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3天不到,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交涉。要求中国就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侮辱日本天皇”的短视频,尽快做出妥善处置措施。 2025 年 8 月 26 日,日本政府同时打出两张外交牌,先是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就中国社交媒体出现的所谓 “侮辱昭和天皇” 短视频提出抗议,要求中方妥善处置。 同一天,外务省又针对东海油气设施建设表达强烈不满,这是三天内日本第二次对华正式交涉。 更值得关注的是,同一时期日本通过驻外使馆向欧亚各国游说,呼吁不要参加中国即将举行的九三阅兵,宣称活动 “过度聚焦历史”“带有反日色彩”。 面对密集动作,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不接受日方无端指责,已驳回所谓抗议。 日本对短视频的反应远超普通舆论事件,昭和天皇在日本被视为国家象征,但在受害国视角下,其战争责任始终是历史认知的焦点。 日本政府将网友创作上升到外交层面,实则是想通过强化国家象征保护来弱化对战争责任的讨论。 这种操作与其在历史教育中的态度一脉相承,此前,中方曾批评日本初中教材把卢沟桥事变描述为中日武力冲突,暗示中方首先开火。 这种对历史的模糊处理,让周边国家难以信任其和平诚意,此次借短视频施压,本质是想在历史叙事上掌握主动权,试图让中方自我约束对侵略历史的反思表达。 在具体应对上,日本采取了外交抗议和舆论渲染双轨策略。 外务省通过正式渠道向中国驻日使馆提出交涉,要求删除视频;同时通过媒体放大伤害国民感情的叙事,试图营造中方监管不力的印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方还对在华日侨发布安全提醒,这种做法看似保护侨民,实则在制造紧张氛围,为外交施压增加筹码。 但从实际效果看,中方虽删除部分内容,却未按日方要求作出整体性处置,回应强调网络言论需依法依规,同时更突出要求日方正视历史。 这种处理方式,既展现了网络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又守住了历史认知的底线。 游说各国抵制九三阅兵,则暴露了日本更深层的战略焦虑。 九三阅兵是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活动,今年恰逢胜利 80 周年,国际关注度更高。 日本担心活动会强化国际社会对其战争责任的关注,于是以 “过度聚焦历史” 为由进行干扰。 这种做法充满双重标准,日本国内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却对他国的历史纪念说三道四;更矛盾的是,其所谓反日色彩的指责完全站不住脚,中国多次强调纪念活动旨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而非针对特定国家。 从实际响应看,目前并无证据显示有国家因日方游说而放弃参与,相反,中方的严正交涉让国际社会更清楚看到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回避态度。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关联性,日本在东海问题上的动作与历史议题的炒作,其实是相互配合的策略。 6 月刚结束经贸磋商,第二天就对东海设施发难;8 月又在短视频事件同一天,再次炒作东海问题。 这种节奏把控显然经过设计,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纠葛在一起,形成双重压力,日方试图用历史议题牵制中方精力,同时在东海资源开发上谋取优势。 这种操作模式在过去多次出现,比如借冲之鸟礁岩礁炒作中方非法科考,实则想扩大海洋权益主张。 但中方始终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以冲绳海槽为界,在自己管辖海域合法开发,这种坚定立场让日方的图谋难以得逞。 深层矛盾依然是历史认知的鸿沟与现实利益的博弈,日本宣称战后已否定军国主义、构建和平秩序,却在历史教育、军事发展上不断突破战后体制,研发射程超 1000 公里的导弹,在北海道试射反舰导弹。 这些动作与其和平表态形成反差,中方则坚持历史问题是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要求日方正视侵略历史。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在纪念活动、舆论表达等问题上摩擦不断,短视频事件只是这种深层矛盾的最新表现。 日本越是想回避历史敏感点,越是容易引发周边国家的警惕,形成恶性循环。 中方的回应始终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平衡,在短视频问题上,依法处理违规内容,但拒绝日方将历史问题政治化的要求;在阅兵问题上,明确指出正确认识历史是日本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在东海问题上,坚守主权底线,强调开发活动合法合规。 这种多维度应对,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展现了对话意愿,正如专家所言,中日关系的关键在民间情感,而情感改善的基础是诚实面对历史。 日本如果真想翻历史问题这一页,就不该害怕纪念活动带来的反思,反而应该主动参与,以实际行动展现和解诚意。 真正的历史和解,始于直面而非回避。,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闪躲,只会让信任越来越远。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今天,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保存历史记忆,不让悲剧重演。 如何平衡历史记忆的表达与外交关系的维护,你有什么看法?对于各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方式,你认为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日本露出来獠牙,日本自民党议员青山繁睛口出不逊,针对中国的9.3抗日战争胜利大阅
【88评论】【29点赞】
小倩
坏人就是坏人,再怎么表演也成不了好人。只能被清算,为了3500万人的仇恨,这就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