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开启访华之旅前,俄方先主动向我们抛出了一枚看似“颇具诚意的橄榄枝

历史瞭望观察 2025-08-30 12:11:34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开启访华之旅前,俄方先主动向我们抛出了一枚看似“颇具诚意的橄榄枝”。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挺不错的事情,但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中俄航空合作起步于2017年,当时两国成立合资企业,启动CR929宽体客机项目,目标是研发一款航程可达12000公里的远程飞机,座位数在250至320之间。 该项目由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和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共同推进,初期双方分工明确,中国负责机身和总装,俄罗斯提供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技术。 项目进展中,双方工程师多次交换设计方案,俄罗斯强调本土材料应用,中国则注重供应链优化。 到2020年,地缘因素开始干扰,供应链中断问题凸显。 2022年,外部制裁进一步加剧分歧,俄罗斯难以获取关键部件,导致项目延误。 2023年,俄罗斯正式宣布退出合资,理由包括制裁影响和内部调整。中国迅速响应,将项目更名为C929,继续独立研发,显示出自主能力的提升。 这一转变标志着两国合作从对等转向中国主导,俄罗斯角色渐趋边缘化。 俄罗斯退出CR929后,开始寻求新合作路径。 2024年5月,普京访华前夕,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经理切梅佐夫公开表示,愿根据中国需求提供PD-14和PD-35等发动机,用于C919和C929等机型。这些发动机推力范围在14至35吨,已通过认证,并在俄罗斯MS-21飞机上测试。 切梅佐夫强调供应灵活性,旨在填补潜在缺口。 这一表态发生在普京北京会晤前,意在营造积极氛围。 访华期间,经贸议题广泛讨论,航空合作虽非焦点,但成为潜在话题。 俄罗斯此举反映出其从项目开发者转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定位调整,源于制裁限制独立发展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C919已交付运营,使用进口发动机,但国产化进程加速。 这一提议表面上看是互利,实则暴露俄罗斯在高端制造业的相对滞后,合作平衡正向中国倾斜。 切梅佐夫的声明引发对中俄实力对比的讨论。 俄罗斯航空技术多依赖苏联遗产,冷战后从零起步的新型重工业产品有限,如大型客机和重型直升机进展缓慢。 中国制造业则稳步上升,高端领域成果增多。 在合研项目中,中国负担占比增大,俄罗斯贡献渐少。这从CR929退出可见,中国不受影响即转自主,底气十足。俄罗斯转而寻求供应商角色,分羹中国项目,显示出一定急切。 2025年,美国计划停供C919发动机,进一步凸显俄罗斯提议的时机。俄罗斯发动机虽有优势,如PD-35适合宽体机,但兼容性和长期供应需评估。 中国团队已重启供应商选拔,优先本土技术。俄罗斯专利新宽体机设计,但独立能力受限。 事件后,中国C929项目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复合材料占比超半,计划2025年首飞。 2024年11月,中国航空与商飞签框架协议,成为C929首家用户。俄罗斯虽表达继续合作意愿,但形式变化,难以恢复对等地位。 中国航空发动机项目推进迅速,CJ-1000A进入适航取证,2025年完成317项测试,包括地面和空中验证。 2025年3月,CJ-1000A启动C919搭载飞行,表现超预期。5月,该发动机实机测试开展,推重比和材料应用实现突破。 预计2026年装机测试,2027年获认证,2030年大规模运营。这降低了对进口依赖,俄罗斯提议吸引力下降。 C919交付增加,国产发动机比例上升,中俄合作边缘化,中国自主供应链加速完善。 俄罗斯提议虽积极,但在中国国产化浪潮下,C919和C929采用俄制发动机的概率不高。 CJ-1000A突破技术封锁,助力C919实现国产动力,标志着中国航空独立性增强。 俄罗斯副总理2025年访华时重申提供PD-35意愿,但前提是中方需求。这反映俄罗斯制造业依赖旧技术,难以跟上创新步伐。 中国则在2025年推进多项航发项目,供应链本土化率提高。两国合作动态调整,俄罗斯从主导转为辅助,凸显实力差距。 未来,中俄航空互动或限于局部供应,中国主导趋势不可逆。这一信号提醒,国际合作需基于互补,而非依赖。 中俄航空合作的这一信号,你如何解读?是机遇还是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一起讨论未来走向。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历史瞭望观察

历史瞭望观察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