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大陆,放弃了和家中的亲人团聚,独自去到那个遥远且陌生的新大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黄海海面上漂浮着细碎的冰碴。 一艘锈迹斑斑的货轮缓缓驶离仁川港,甲板上站着五十五个沉默的身影。 他们裹着单薄的棉衣,望着逐渐远去的朝鲜海岸线,没有人说话,只有海风呼啸着穿过桅杆。 这些中国志愿军战俘刚刚获得自由,却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前往遥远的巴西,而不是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选择巴西并非一时冲动。 这些战俘在营地里听说,南美洲那个遥远的国度正在招募移民,承诺提供土地和新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巴西当时是少数几个与新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中立国之一,不会将他们视为"战败者"。 在那里,他们可以摆脱"战俘"这个沉重的标签,不必面对家乡父老复杂的目光,也不必解释为何没能"马革裹尸还"。 在这些人中间,有个叫程立人的男子显得与众不同。 他鼻梁上架着一副破损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而深邃。 当其他战俘挤在甲板栏杆边眺望时,他却独自坐在货箱上,用铅笔在皱巴巴的纸片上写着什么。 海风掀起他军大衣的一角,露出内衬上已经褪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 程立人记得被俘那天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1951年的一个雪夜,他的部队在汉江附近陷入重围。 美军的探照灯将雪地照得如同白昼,子弹呼啸着划过冻僵的松树枝。 当最后一个战友倒下时,他取出贴身藏着的家书——母亲从贵州寄来的,信纸已经被鲜血浸透。 在战俘营的三年里,这封血书成了他活下去的信念。 战俘营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每天早晨,他们都要面对美军的审讯。 有个叫詹姆斯的美国军官尤其喜欢找程立人的麻烦,因为他发现这个中国战俘能说流利的英语。 "你为什么为共产主义战斗?" 詹姆斯每次都会这样问。程立人总是回答: "我为我的国家而战。" 后来詹姆斯恼羞成怒,命令他在冰天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夜。 那晚,程立人差点冻掉脚趾,但他始终没有低头。 转机出现在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后。 当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战俘营时,程立人第一个提出要去巴西。 其他战俘都惊讶地看着他,有人甚至骂他是叛徒。 但程立人心里明白,有些伤痕需要时间和距离来愈合。 他想起在大学读过的地理书上说,巴西有广袤的雨林和温暖的气候,那里或许能让人忘记战争的创伤。 货轮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巴西桑托斯港。 当南美洲的阳光第一次照在这些东方面孔上时,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程立人深吸一口充满咸味的空气,拎着破旧的行李箱踏上异国的土地。 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几件换洗衣服、那封血书和一本《西汉字典》。 在巴西最初的岁月异常艰难。 程立人做过码头工人、餐厅洗碗工,甚至给农场主当过采橡胶的割胶工。 每到夜晚,他就在煤油灯下自学葡萄牙语。 有次在里约热内卢的街头,他偶然发现当地珠宝店里的红纹石很像贵州老家的辰砂矿。 这个发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凭借语言天赋和商业头脑,程立人很快在宝石贸易中崭露头角。 他往返于巴西和印度之间,将南美的宝石运往亚洲,再把东方的香料带到南美。 不到五年时间,他就从身无分文的战俘变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 他在圣保罗买下第一处房产时,特意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来自中国的银杏树。 1968年的一个雨夜,程立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一场商业酒会。 就是在那里,他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玛丽亚——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妹妹。 玛丽亚被这个东方商人的传奇经历所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婚礼当天,程立人特意穿上了珍藏多年的志愿军军装,尽管这引来不少异样的目光。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程立人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贵州。 当他站在老家宅院前时,发现童年记忆中的青石板路已经变成了柏油马路,只有那口老井还静静地待在村头。 他捐资修建的希望小学就在老井旁边,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随风传来。 那一刻,这个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人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 程立人晚年最喜欢坐在圣保罗家中的花园里,看着银杏树叶飘落。 他常常对孙子们说: "人生就像远航,有时会迷失方向,但只要你记得来自哪里,就永远不会真正迷失。" 2001年程立人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骨灰一半撒在巴西的雨林中,一半带回贵州洒在了乌江里。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档案解密:志愿军战俘是怎样争取回归祖国的)
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大陆,
尔说娱乐
2025-08-30 09:21: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