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

斗破苍穹斗气扬 2025-08-29 23:22:18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2025 年 8 月中旬的天津港,橙红色起重机正将标有 “德国汽车业专供” 的稀土原料逐一吊装到货轮上 。 可谁能想到,货物还在跨洋航行的途中,德国那边就传来了耐人寻味的变动:原计划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北海 Waterkant 海上风电项目,突然宣布改用本土西门子歌美飒的设备。 这场未明说 “退货” 的合作转向,像一阵冷风,吹皱了中德经贸合作的水面。 要理解这阵 “风” 的分量,得先看清稀土这颗 “工业维生素” 的真正价值。 小到手机屏幕的发光材料,大到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部件,稀土都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而在新能源领域,每辆德国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更是要消耗约 4.5 公斤稀土。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控着全球 92% 的稀土精炼产能,尤其是制造高端电机必需的中重稀土,全球几乎只有中国能稳定供应。 对德国汽车业而言,这意味着 93% 的稀土依赖度背后,藏着 “断供即停线” 的现实焦虑 —— 大众慕尼黑工厂曾测算,若稀土供应中断 1 个月,仅电动汽车生产线就会损失超 20 亿欧元产值。 正因如此,中国此次特批稀土出口,远不止一笔普通贸易,4 月起中国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但始终为合规需求留足空间:5 月刚为四家国际磁材企业发放定向许可证,要求终端用途仅限民用;8 月的对德出口,更被外界解读为 “以资源合作传递互信信号”。 可信号尚未落地,德国就用风电项目的变动给出了复杂回应 —— 其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中国设备可能存在远程操控、数据泄露风险”。 这番说辞很快就站不住脚,欧盟中国商会第一时间公开澄清:Waterkant 项目的运营控制权完全由德方企业 Luxcara 掌握,风电机组的核心数据存储、运维管理均在欧盟境内完成,中国企业仅负责设备供应,连数据访问权限都未涉及。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内部先起了分歧:EnBW、RWE 等老牌能源企业公开反对这一决策,直言 “若排除中国风电设备,德国 2030 年风电装机容量目标至少要推迟 3 年”。 而德国国防与战略研究所(GIDS)3 月的一份秘密报告却被曝光,其中明确建议 “以国家安全为由,逐步替换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中企设备”—— 一边是行业的现实需求,一边是政治层面的 “去风险” 叙事,德国的矛盾立场暴露无遗。 把时间线拉长些看,这种 “一边依赖、一边设防” 的战略矛盾,早已成了德国乃至欧盟对华关系的常态。 就像此次稀土风波期间,德国总理默茨仍在筹备 10 月的访华行程,计划带领包括博世、西门子在内的商业代表团,重点探讨新能源领域合作。 可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又以 “安全审查” 为由,暂停了中资参与汉堡港自动化码头的项目。 既要享受中国供应链带来的产业红利,又要配合美国主导的 “去风险” 阵营,这种 “左右下注” 的操作,正在不断消耗双方积累的互信。 事实上,中国从未想过用稀土 “卡脖子”,4 月的出口管制,本质是对稀土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而 “绿色通道” 的存在,恰恰说明中国愿意为合规的国际合作敞开大门。 就像这次对德出口,从申请到获批仅用了 5 个工作日,远快于常规审批流程,全球供应链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场考验 “谁更守诺、谁能持续” 的长期马拉松。 欧盟并非没意识到依赖问题,去年推出的《关键原材料法案》里,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实现 40% 稀土本土加工、15% 回收利用的目标。 可现实远比计划骨感:稀土提炼要经过浸矿、提纯、分离等数十道工序,单条生产线前期投入就需数十亿欧元,且环保标准严苛 —— 仅废水处理成本就占总成本的 15% 以上。 目前欧盟唯一的稀土精炼厂在法国芒什省,产能仅能满足欧洲需求的 3%,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德国车企的电机离不开中国稀土,中国风电企业的技术也能帮德国实现能源转型 —— 这种互补本是双赢的基础,却在政治博弈中被不断扭曲。 最终,这船横跨亚欧大陆的稀土,载的不只是工业原料,更是一道关于信任的考题。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斗破苍穹斗气扬

斗破苍穹斗气扬

斗破苍穹斗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