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不少东北人最爱唠的就是家乡的黑土地,说这地肥得能把筷子插出芽来。 这话还真不是瞎吹,要知道,北大仓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竟是普通黄土的十倍! 而且这片横跨5.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年产粮食400亿斤,能养活1亿人口,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 但谁能想到,这个让全国人都羡慕的“聚宝盆”,在7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芜。那时这里沼泽遍地,寸草难生。 上天给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夏季光照特别充足,昼夜温差大,最适合庄稼生长。 1947年,新中国还没成立,东北就已经吹响了开发北大荒的号角。 到1954年,事情来了个大转折 - 整整十万转业军人浩浩荡荡开进这片荒原,这些军人脱下军装,拿起铁锹,住进了“地窨子”(一半埋在地下的土房子)。 冬天零下40度的严寒冻得连呼吸都疼,但这些汉子硬是顶住了。 他们一点点排干沼泽,砍倒大片森林,把荒地变成了农田,随后,全国各地的知青、农民也都涌了进来,加入这场“开荒大战”。 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这里建起了113个大型国营农场,开垦出3000多万亩耕地。 不光解决了国内吃饭问题,还能出口创汇。当年的“北大荒”,被人们亲切地改叫“北大仓”。 这是一段令人自豪的历史,但人们很快发现,过度开发带来的恶果正在显现,曾经厚达一米的黑土层,现在有的地方只剩20厘米了。 要知道,大自然形成1厘米黑土层,就得花上200到400年啊! 黑土地的“报警”信号不止于此。过度开垦导致的恶果接踵而至,土壤有机质急剧流失,肥力直线下降。 农民们发现,以前施200斤化肥就能有好收成,现在500斤都不够用。 更触目惊心的是生态系统的崩溃,为了多开垦几亩地,大片森林被砍光,60%的湿地被抽干。 而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荒,如今连东北虎、丹顶鹤的影子都难见到了,没了森林和湿地的庇护,水土流失愈发严重,江河水质也每况愈下。 2000年,国家终于下定决心,叫停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开发狂潮。 随后,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出台:要对北大仓实施“退耕还荒”。 这个决定一出,很多人不理解:好不容易建起的“中华粮仓”,说不要就不要了? 其实这哪是“不要”,分明是在救命!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让部分耕地重回自然生态系统;推广保护性耕作,让地里的秸秆覆盖土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加土壤养分。 2022年,《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用法律的形式为这片沃土上了“保险”。 短短几年,效果就显现出来了,退耕区的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野生动物重现踪迹。 现在的北大仓没放弃粮食生产,而是用科技创新和绿色农业的方式,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 回头看这段历史,真是令人感慨,当年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向大自然取夺;如今为了子孙后代,必须还给大自然应有的尊重。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北大仓的故事中学到的最宝贵经验,发展和保护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键是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北大才子刘震云语出惊人,他说:“耕种土地的是穷人,买卖土地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穷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