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辽宁,一位男子经过村庄时,因口渴难耐就到农家讨水喝,不料被一个腌咸鸭

孙玉俊说 2025-08-29 20:45:59

1977年,辽宁,一位男子经过村庄时,因口渴难耐就到农家讨水喝,不料被一个腌咸鸭蛋的罐子吸引,就花200元买下罐子,谁知拿回去一鉴定,惊喜万分,此罐竟是世间罕见的元青花估值2亿……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普通瓷罐隐藏着惊天秘密。辽宁鞍山地区,一件祖传物件悄然现身,起初仅被当作日常器具,却牵扯出元代瓷艺巅峰。它的出现,如同尘封宝藏被意外开启,引人猜测其背后流传路径与真实价值,层层谜团等待揭晓。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辽宁鞍山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文化部门设立收购站,鼓励居民上交家中旧物,以保护可能散落的古董。许多家庭将祖传瓷器视为普通用品,不了解其历史意义。鞍山周边农村居民生活简单,旧罐旧碗常用于储存粮食或腌制食物。 那时,经济条件有限,一件物件若能换取数百元,已是可观收入。普查活动覆盖城乡,工作人员走访农户,记录潜在线索。收购站收到不少民窑制品,但真正珍品稀少。 活动旨在抢救民间遗存,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居民响应号召,陆续送来物品,站内专家初步筛查,按规定支付报酬。这种方式激发了民众参与热情,也让一些隐藏古物浮出水面。 一名中年男子,关内出身,后定居鞍山,其家中有件祖传瓷罐。高约四十厘米,口径十五厘米,呈八棱形状,表面蓝白纹饰,包括松竹梅与荷塘图案。家族几代人将其用作存米或腌鸭蛋的容器,未察觉其特殊。 1977年,听到文物征集消息,男子觉得瓷罐占地方,便决定出售。他让儿子包裹好物件,送到市文物收购站。站内工作人员查看后,按一般文物标准支付200元。男子领取款项后离开,当时视此为额外收入。 收购站保留瓷罐,进一步检查其工艺特征,如胎体厚重、青花发色浓郁。初步判断非寻常制品,上报上级部门。这件瓷罐的入手,标志着普查取得意外收获,也反映了民间文物保护的实际成效。 专家组介入鉴定,确认瓷罐为元代青花瓷,名为松竹梅八棱罐。存世仅两件,另一件出土于泰国素可泰。瓷罐完整无损,纹饰受文人画影响,体现多文化融合。 元青花以钴料绘图闻名,此罐工艺精湛,价值连城。现代估价超过两亿,但按法规不得交易。收购站联系男子,补充800元,使总报酬达1000元。他接受补偿,用以改善生活。 瓷罐移交省文化厅,后在北京全国文物展展出,引起考古界关注。展览后,返回沈阳,分配至辽宁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供研究与参观。这过程体现了文物保护的严谨流程,也突显了普通民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此罐后,纳入国家级文物目录。专家编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陶瓷卷,强调其稀有性。相比其他元青花碎片,此罐完整性更高,提供宝贵研究资料。博物馆通过展陈,普及瓷器知识,吸引国内外学者。 鞍山普查经验推广至其他地区,促进更多古物入藏。男子家庭获益于补偿,生活有所改善。此事说明,民间文物往往混迹日常,需通过系统工作发掘。保护机制的完善,确保类似珍品不再流失。博物馆每年接待大量观众,瓷罐故事成为教育案例,增强公众文化意识。 元青花瓷代表景德镇窑口成就,此罐纹样多样,包括几何花与折枝卉,底足砂底无釉,符合元代特征。泰国同类出土品证实其国际影响。博物馆保管条件下,瓷罐保存良好,用于学术交流。普查活动后,鞍山建立本地文保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0 阅读:0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