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赏了他一块免死金牌,然而,朱升一出城门,立即调转方向,逃离了京城。 1369年,明朝刚刚建立一年,应天府的京城中,71岁的开国谋臣朱升正准备向皇帝辞行。 这位被朱元璋尊为“启蒙老师”的老人,向皇帝请求回乡祭祖,朱元璋不仅应允,还亲自赐下了一块沉甸甸的免死金牌。 本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宠,象征着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但朱升接过金牌时,心中却感到一阵寒意。 他清楚,这块金牌并非真正的护身符,它背后隐藏的是朝堂上潜在的危险。 他曾目睹朱元璋从一位出身贫寒,坚韧不拔的战友,逐渐变成了掌握绝对权力,对功臣心存戒备的君主。 每一次北伐归来,他看到大将徐达站在朱元璋面前时,那一闪而过的审视与防备。 让他彻底明白,昔日并肩作战的情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君臣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朱升预感到,朝中对功臣的大规模清洗只是时间问题,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手握金牌却依然被杀的名字。 如李善长、蓝玉,这些都像在为自己的预言作注解。 因此,他拿着金牌,以祭祖为名离开京城,但一出城门,他便没有回故乡休宁,而是调转方向。 心知这块金牌更像是催命符,提醒他必须尽快远离京城。 朱升绕道前往牛首山,找到了自己早年的学生,一个曾经务农的青年,他脱下象征官职的官袍,换上粗布短打,让学生将官服彻底烧掉。 这火焰烧掉的不只是衣物,更像是切断了与朝堂最后的联系,是他对过去生活的决绝。 朱元璋很快察觉异常,派人四处寻找,追查的人来到学生面前时,学生坚称老师在回乡途中已经病死。 消息传回宫中,朱元璋看着早已准备好的追封令,沉默片刻后,亲手扔进火盆,等于默认了朱升的死亡,将他从朝廷名册上彻底抹去。 风声过后,朱升在牛首山后山的一个废弃山洞中安顿下来,白天帮学生采茶,那双曾经运筹帷幄。 拟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国策的手,现在被粗活磨出了厚茧。 每当京城传来功臣被查办的消息,他愈发确信当初选择逃离是明智之举。 朱升用虚幻的荣誉换来了真实的生命与内心的安宁,他为家族留下的家训只有九个字:“勿仕,勿争,勿近权”。 这是他用一生智慧总结出的,真正能够保全家族的“免死金牌”。 在远离权力纷争的山林中,他安度晚年,保全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了安全与智慧。
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主动将兵权交给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便要询问汤和想得到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