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尼日尔作为非洲西边的边陲小国,条件是真差,七成多土地都是撒哈拉沙漠,全国2600万人里,四成人一天挣不到15块人民币,除了首都,其他地方连电都用不上的占了八成多。 可你别以为它穷得啥都没有,这地方铀矿储量排全球第四,金矿也不少,就是这么个又穷又有料的国家,近来却接连干了件大事:把法国的铀矿、中国的油企、澳大利亚的金矿,一口气全收归自己国家管了。 这哪是莽撞,分明是算准了三个关键点——资源硬通货、大国博弈局、穷国生存法。 就拿铀矿来说吧,尼日尔铀储量全球第四,每年产铀占世界5%,光给法国核电站供的铀就占其进口量四分之一。 但过去半个世纪,法国阿海珐集团(现欧安诺)把这里当自家后院,92%的铀矿收入进了法国腰包,尼日尔只能拿8%还得专款专用买法国货。有一年算下来,尼日尔倒欠法国1000多万美元"汇率损失费",这谁能忍? 于是2023年7月军政府上台后,直接撕破旧条约,把法国公司踢出局,转手和俄罗斯瓦格纳集团达成协议:铀矿收入五五开,而且尼日尔那50%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算盘打得精——以前给法国当长工,现在和俄罗斯合伙做生意,收益翻了六倍还摆脱了财务监控。 最倒霉的当属中国油企。从2003年开始,中石油累计在尼日尔砸了46亿美元建油田、修炼油厂,津德尔炼油厂年产油量占尼日尔GDP十分之一,税收贡献八分之一,完全算得上这里的恩人了。 可谁能想到,2025年军政府突然以"税务违规"为由驱逐中方高管、冻结账户,还单方面撕毁4亿美元借款协议,甚至扬言“中企员工工资比当地人高6倍”。 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典型的见利忘义!且不说中石油这些年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就说工资这事儿,中石油员工出国帮忙干活,既要忍受离家的痛苦,又要冒着感染疟疾、暴晒中暑的风险,还得暴涨石油的正常供应,难道不应该多挣钱吗? 反倒是尼日尔本地工人,大部分连小学都没上完,干啥啥不会,只能承担最底层劳动,就这月薪还能达到1200呢,比当地平均工资高了十几倍,这已经算仁慈了吧。 不过,即便面对如此背刺,中国也只是撤离了相关员工,同时启动国际仲裁索赔15亿,转身和贝宁合作铺了条替代输油管道,把尼日尔的原油出口命脉捏住了一半。 这就让军政府抓住了话把,他们心里清楚:中国要的是稳定能源供应,不是军事对抗,就算闹翻了也会留条谈判后路。这种"闹而不破"的策略,既立了主权威,又没断了未来合作可能。 澳大利亚金矿这步更绝。麦金内尔资源公司接手利普塔科矿业后,承诺的1000万美元投资没到位,2023年采金量只有177公斤,还不如当地手工采金的2.2吨。军政府以"严重违约"为由收归国有,既抢占了道德制高点,又没影响实际产量——反正澳洲公司本来也没好好干活。 更妙的是,尼日尔把金矿和铀矿、油田打包国有化,形成资源组合拳,让法国、中国、澳大利亚三家都得掂量:得罪我一个,就别想在西非资源圈混了。 这场资源博弈的底层逻辑,是尼日尔算准了三个"不可能"。 第一,法国不可能为了铀矿动武。虽然法国驻尼日尔大使被召回、驻军撤离,但尼日尔铀矿对法国能源安全太重要,真打起来欧盟核电站就得停摆;第二,中国不可能放弃西非市场。中石油在尼日尔的项目是"一带一路"样板工程,就算被赶走也会通过贝宁、尼日利亚等邻国迂回布局;第三,澳大利亚不可能掀起风浪。金矿在澳洲经济里占比太小,麦金内尔公司又确实理亏,澳洲政府犯不着为这点事得罪整个西非。 更关键的是,尼日尔搭上了俄罗斯这趟快车。瓦格纳集团驻扎后,尼日尔不仅获得军事保护,还能借俄罗斯的铀浓缩技术打通国际市场。以前尼日尔铀矿只能卖给法国,现在可以通过俄罗斯转手卖给中国、印度,价格至少翻一番。这种"背靠北极熊,面向全球卖"的策略,让尼日尔从资源殖民地变成了国际博弈玩家。 当然,尼日尔也不是没代价。中国停了合作后,津德尔炼油厂产能暴跌,每天损失400万美元;法国制裁导致医疗设备、粮食进口受限,首都民众开始抗议。但军政府赌的是:这些阵痛都是暂时的,只要资源主权在手,未来和大国谈判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多。 如今的尼日尔军政府,正用掀桌子的方式,书写着穷国资源主权的新剧本。至于结局会咋样,估计谁也不敢确定!
尼日尔军政府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
不吃饭的玲玲
2025-08-29 14:20:05
0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