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找准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应对 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常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不能掉以轻心。和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多在出生24小时内发生,黄疸程度重、进展快,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孩子神经发育。 研究显示,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接近四分之一,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会提高风险。早产儿是重点关注对象,其肝脏功能尚未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极易出现黄疸。同时,出生时窒息导致的低Apgar评分,会加重体内缺氧,阻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宫内感染、ABO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也会使血中胆红素迅速升高。缺氧缺血性脑病进一步干扰肝功能与脑屏障,加剧病情。白蛋白过低与G-6-PD酶缺陷则会影响胆红素结合和代谢,成为黄疸持续存在的危险因子。 要减少病理性黄疸发生,关键在于孕期和产后的细致管理。加强孕期感染筛查,科学饮食,监测妊娠并发症,能为新生儿健康“打地基”。产后及时检查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注意早产儿和高危人群的护理,推动早发现早干预。 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需要有正确认知,做到观察细致、配合医院随访,才能更好守护新生儿的健康起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找准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应对 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常被认为是“
疾冰预防说
2025-08-29 12:27: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