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

琴音流转 2025-08-28 22:45:54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刑,可他却说:“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9年3月,中越边境的云南地区已是春意盎然。 在这个本应充满生机的季节。 战士们身着崭新的77式军装,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 跨过边境线进入越南高平地区。 他们此行的任务是清剿残敌。 护送主力部队顺利撤回国内。 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对即将执行的任务充满信心。 448团隶属于第50军,这支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 其前身是辽沈战役中起义的滇军60军。 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军费不足,150师逐渐由主力作战部队转变为担负生产任务的部队。 主要从事架桥、铺路、建营房等建设工作。 军事训练相对减少。 1978年底,为应对前线战事,该师从6000多人紧急扩编至11000余人。 其中很多是新入伍的年轻战士。 战争接近尾声时,150师主动请缨前往越南执行清剿任务。 希望让新兵得到实战锻炼。 448团作为先头部队,期间表现出色,顺利完成了清剿越军残余势力的任务。 但是,团指挥部为了扩大战果,决定改变原定撤退路线,选择从北面返回。 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指挥层的这一决策忽视了战场形势的复杂性和越军的反击能力。 在向北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炸毁了沿路的涵洞。 巨大的爆炸声和浓烟暴露了部队的行踪。 448团在越南高平以西的那噶村一带遭到越军突袭。 越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迅速调集兵力,将448团分割包围。 越军在当地经营多年,对每一条小路、每一个山头都了如指掌。 面对突发情况,448团副团长胡庆忠带领侦察排和2营战士试图从林间小路突围。 而团部和1、3营则从大路撤退。 本可强行突围的448团,因无法准确判断越军兵力,选择了原地等待支援。 这个决定让越军获得了增兵的时间。 兵力从一个加强营增加到一个团。 在等待支援的整个下午,越军悄然占领了所有重要山头和隘口。 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傍晚6时许,迟迟等不到援军的448团开始自行突围。 2营刚行动就陷入越军埋伏圈,被迫与越军正面交火。 2营突围至朗庄南侧山谷时,又遭占据制高点的越军猛烈攻击,伤亡惨重。 战士们虽然英勇抵抗,但由于地形不利和装备差距,处境十分艰难。 150师师部派出1连和8连前往支援。 但由于地形复杂,支援部队也被打散。 1连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两名重伤战士幸存。 8连副连长王立新在突围时壮烈牺牲。 在这场战斗中,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 机枪连给养员肖家喜身负重伤后,靠喝露水、吃野草,历经八个昼夜爬回祖国。 他的事迹成为这场战斗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笔。 怎料,8连连长冯增敏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同选择。 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他带领全连218名战士向越军投降。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事件。 这个决定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广泛争议。 1979年5月,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协调,中越双方进行战俘交换。 冯增敏和217名战士回到国内。 回国后,冯增敏因带领全连投降被军事法庭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军事法庭认为,作为指挥官,他应该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不是选择投降。 这一事件给50军带来了深远影响。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裁军时,50军的番号被永久撤销。 冯增敏出狱后,面对外界询问,只能用"无奈之举"四个字来解释当年的选择。 这四个字却无法抹去这场军事行动带来的深刻教训和历史记忆。 这件事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促使军队更加重视指挥官的临机决断能力和应急处置训练。 主要信源:(阵匠——对越还击战的叛徒,投敌真的是“无奈之举”吗?没一个有好下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