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到 “内鬼” 了,大家诈骗电话不断,果然是有 “内鬼” 作祟。公安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电信诈骗案件,仅今年就抓获银行、运营商 “内鬼” 23 名。 这 23 个人,不是躲在暗处的黑客,也不是街头游荡的闲散人员,而是每天跟我们的隐私打交道的 “自己人”。 银行柜台里核验身份的职员、运营商后台维护数据的专员,手里攥着的手机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本该是需要锁进加密系统的信息,却被他们当成了能换钱的 “货”。 有个朋友前阵子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一开口就喊出她的名字,还准确报出她半年前办过一张信用卡,额度多少、还款日是几号,连她老家的门牌号都没说错。 朋友当时吓出一身冷汗,以为是自己手机被黑客入侵,直到看到 “内鬼” 被抓的新闻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是技术漏洞,是有人在 “正门” 里递了钥匙。 这些 “内鬼” 卖信息,跟普通骗子瞎猜、拼凑信息不一样,他们打包的全是真数据,骗子拿到手就能精准 “画像”,连 “你最近是不是有笔贷款快到期”“孩子是不是在某某学校上学” 这种细节都能说准,让人想不信都难。 更让人窝火的是,这些 “内鬼” 明知信息会被用来诈骗,却只盯着眼前的利益。 有银行 “内鬼” 交代,一条包含姓名、手机号、银行卡绑定信息的 “完整资料”,能卖 50 到 200 块不等,要是加上征信记录、消费习惯,价格还能翻倍。 他们坐在有监控、有保密协议的办公室里,手指点几下鼠标,就能把几百上千人的隐私打包发给骗子,赚的钱干净吗?一点都不干净。 这些信息背后,可能是老人一辈子的养老钱,是年轻人攒的买房首付,是学生的学费生活费。 去年有个案例,骗子拿着 “内鬼” 提供的信息,伪装成学校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在学校摔伤要紧急手术,家长急着转钱,最后发现孩子好好在教室上课,而那笔救命钱早就进了骗子的口袋,追都追不回来。 其实大家早有疑问:为什么自己从不在网上乱填信息,却总能接到精准诈骗电话?为什么刚办了银行卡,就有 “贷款专员” 打电话过来?以前总怀疑是手机 APP 权限开多了,或是在商场填过的会员表泄露了,直到 “内鬼” 被抓才明白,最该防的 “漏洞”,藏在我们信任的服务机构里。 银行有 “客户信息保密条例”,运营商有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可这些制度在利益面前,被有些 “内鬼” 当成了废纸 。 他们要么偷偷拷贝后台数据,要么用工作权限导出信息,甚至还有人跟骗子长期合作,定期更新 “新鲜资料”,形成了一条 “收集 - 倒卖 - 诈骗” 的黑色链条。 堵诈骗的漏洞,光追着下游的骗子跑没用。就像家里总丢东西,不把藏在屋里的 “小偷” 抓出来,再装多少把锁都白搭。 对这些 “内鬼”,就得用重罚堵住他们的念想:不仅要没收非法所得,还要依法判刑,让他们知道卖一条信息,可能要付出几年牢狱之灾的代价;同时,银行、运营商也得把 “门” 守紧 。 后台操作要留痕,数据导出要双人核验,保密培训不能只走形式,要是再出现 “内鬼”,相关负责人也得担责,这样才能形成震慑,让 “不敢卖、不能卖” 真正落到实处。 你们肯定也有过类似经历吧?接到过能说清你身份证后四位、甚至你最近网购过什么的诈骗电话,挂了电话就纳闷 “我的信息怎么会被知道”。 其实咱们能做的,除了提高警惕 ,只要涉及转钱,不管对方说得多准,都要先跟家人、官方机构核实 。 也可以多留意身边的细节:去银行办业务,确认工作人员把你的身份证、银行卡收好不外露;运营商短信提醒 “账户异常登录”,别不当回事,及时修改密码、核查绑定设备。 信息安全不是小事,不是 “没被骗到就无所谓”,而是要从源头防起。 只有把这些 “内部窟窿” 堵死,让 “内鬼” 无处藏身,咱们的手机号、银行卡号才不会像晾在大街上一样,随时可能被人捡走利用。 信源:全省公安机关“净网一2025"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营口网警
为什么海南人那么难诈骗到?因为海南人不接电话!就连10086,甚至是反诈中心
【49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