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气死了!2021年,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连夜组团投奔中国,他还放出狠话:一定会帮中国登上科技这座高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事儿得从2004年说起,当时日本搞了个“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大学得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结果基础研究经费被一刀切掉了将近四成。 藤岛昭教授研究的光催化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周期长见效慢,一下子就没了资金支持。他多次申请实验资金,连个最基础的反应箱都配不齐,实验室设备老化,学生流失,真是心灰意冷。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通过学术会议和留学生牵线,上海理工大学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 藤岛昭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有极地气候反应箱。”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年,这台设备就送到了他的新实验室。 同时还有20亿日元的科研经费、专用实验楼和完整团队编制。这种效率和支持力度,让老先生感叹终于“被尊重”了。 2021年8月30日,一场轰动媒体的聘任仪式在上海举行,79岁高龄的藤岛昭正式宣布全职加盟中国。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着整个研究团队和一摞厚厚的实验配方、技术数据,打包设备连夜飞抵上海。 日本国内顿时炸了锅,有人痛斥他“背叛民族”,有人质问“怎么能把核心技术送给中国?”藤岛昭只淡淡回应了一句:“科学无国界。” 其实藤岛昭和中国缘分很深,从1979年第一次来中国开始,他就被中国科研人员的热情和拼搏精神深深打动。 四十多年来,他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三人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的刘忠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姚建年和国家纳米中心的江雷。 1992年,吉林大学毕业生江雷来到藤岛的东京实验室。实验室里,磁控溅射仪的金属外壳冰凉刺骨,藤岛却热情地指导他调试设备,逐一讲解光催化反应的原理。 江雷后来回忆说:“藤岛老师对科学的热爱,像火一样点燃了我。”五年后,江雷成为中国纳米科学的领军人物。 藤岛昭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他会自费为留学生们租赁公寓,提供生活费,甚至抽时间替学生们跑手续。 但他从不挽留学生,总是鼓励他们学成归国:“留学生就应该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奋斗、去做贡献。” 最让人感动的是1993年,刘忠范博士要回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为了支持自己的弟子,藤岛与另一位日本教授井口洋夫一道,赠送给刘忠范一卡车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这些设备后来由北大上报国家教委,协调了“向阳红”号科考船途经日本拉回来,一下子让北大的实验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在日本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日本政府更看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像光化学这样的基础研究备受冷落。藤岛昭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价值被否定。 来到中国后,藤岛昭亲自筹建“光催化国际研究中心”,带领团队攻关半导体光催化、空气净化、碳循环等难题。 来到中国之后,他的团队密集发表论文,推进环境净化、水处理新技术的落地应用。他甚至还亲自带学生跑工厂、做调研、现场演示设备,把“严谨治学”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说到底,这场“科技迁徙”不只是技术流动,更是一次治学精神和科研思维的转移。 中国用开放和投入,换来的是人才、技术和国际声望。而日本的短视,重商业轻基础,最终把世界顶尖科学家推到了别人碗里。 藤岛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人才流动无国界,谁给平台,谁有未来。每当一国对基础科学“挤牙膏”,人才就会流向能让他们做事的地方。 上世纪美国靠“曼哈顿计划”吸引全球科学家,今天中国用“创新驱动”吸引顶级团队。 现在八十多岁的藤岛昭仍然每周坚持带学生做实验、修改论文。他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庭院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染井吉野樱,寓意中日科技合作的延续。 每到春季,樱花盛开,老先生总会站在树下凝望花瓣飘落,感慨道:“科学无国界,但需要土壤。这里,就是我梦想的沃土。” 藤岛昭曾在清华演讲中引用《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笑着说,他来中国,就是因为这里有无数“乐之者”。 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没有输家,日本如果能够从中反思科研生态,改善科研环境,或许能避免更多人才流失。而中国,也在不断优化科研环境,为海内外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科学发展需要耐心、长期投入和尊重,不是只看年底报表。这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信息来源: 新华社《中国驻日本使馆为藤岛昭教授颁发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北青网.2021-08-31
九旬日本退伍老兵松本还想打中国?被问为何执着,他说了3个原因真让人觉得离谱!
【4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