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西夏铁骑突袭泾州。知州滕子京率数千民兵死守孤城,杀牛犒军,血战三日。当范仲淹援军冲破暴雨赶到时,只见城头箭痕如麻,军民相拥而泣。战后,滕子京动用16万贯公使钱抚恤遗孤、祭奠英烈,军中皆呼“青天” 1042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泾州城头的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站在城墙上的知州滕子京望着远方腾起的烟尘,握紧了腰间的剑柄。西北边境传来的消息令人心悸。 西夏李元昊的十万铁骑在定川寨全歼宋军主力,阵亡将士的尸体堵塞了河道,更危急的是,乘胜追击的西夏骑兵已突破边境防线,向着泾州方向席卷而来,最近处距离这座城池仅有一百二十里。 作为泾州最高长官,滕子京心里清楚,此刻城中守军不足千人,而城外是数万嗜血的铁骑,但这位身材并不高大的文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开府库武装百姓,与孤城共存亡。 当烽火台燃起告急的狼烟时,三百里外的庆州城内,刚结束巡边的范仲淹接到急报。 这位与滕子京同科进士出身的西北军事副帅,立即点齐一万五千兵马,冒着倾盆大雨连夜驰援。 范滕二人的缘分始于二十七年前,1015年的汴京科举考场上,二十六岁的范仲淹与二十五岁的滕子京同时金榜题名,相似的抱负让他们一见如故,结下“同年”之谊。 敌军前锋抵达城郊时,西夏骑兵在城外来回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有幕僚建议弃城撤退,被滕子京厉声喝止,开城等于引狼入室,唯有死守待援方有生机。 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将城中老弱妇孺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城东,青壮年则编成守城队伍轮流值守。 当范仲淹率领的援军冲破暴雨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泾州城已被围攻三天三夜,城门开启后冲在最前面的,正是满眼血丝、官服破损却依然腰杆笔直的滕子京。 两位老友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紧紧相拥,无需言语便知这份生死情谊的分量。 泾州解围后,滕子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安葬死者、抚恤生者,他命人在城外寺庙设立祭坛,按照西北边塞的习俗超度战死军民。 更令将士们感动的是,他动用十六万贯官府“公使钱”购买牛羊,大设酒宴犒劳守城军民,并给阵亡者家属发放丰厚抚恤。 在庆功宴上,羌族首领们举着酒碗高呼“青天”,阵亡将士的遗孤们收到抚恤时更是感激涕零。 然而正是这番作为埋下了祸根,次年,新任陕西四路统帅郑戬向朝廷举报滕子京滥用公款,御史梁坚的弹劾奏章措辞更加严厉,指控他贪污数万贯军费。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哗然,更糟糕的是,滕子京得知朝廷派人调查后,竟将受抚恤者名单投入火炉,声称“不愿连累无辜”。 这桩“泾州公案”闹得满城风雨,实际上,十六万贯中绝大部分是正常军费支出,真正用于抚恤的仅三千贯,但焚毁账册的行为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关键时刻,已升任副宰相的范仲淹连续三次上书力保,强调“若诛宗谅,则边将寒心”,在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据理力争下,朝廷最终从轻发落,将滕子京贬为凤翔知府。 1044年春天,朝廷再下贬谪令:滕子京降任岳州巴陵郡知州,在人生低谷中,滕子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到任岳州后,他筑堤坝防洪,兴学校育人,抓农桑促生产,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偏远小郡竟呈现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新气象,更是完成了重修岳阳楼的创举。
于谦被害21年后,明宪宗见到了当年跟随于谦守北京的老校卫周能。宪宗问周
【142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