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建国以来,一直在做三件事:抢别人土地、抢别人出海口、堵别人出海通道。任何时候,跟俄罗斯谈判的结果都是:你让步,我不动。 历史上,俄罗斯的扩张动因从来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摆在明面上的战略惯性。 这年头,很多人一提到俄罗斯,总爱用“战斗民族”来形容——但这个标签底下,到底藏着怎样的真实? 曾几何时,很多人一度把俄罗斯捧得极高,仿佛他们依然是从前那个横扫欧亚的钢铁巨人。可时间久了,大家渐渐发现:除了能源、军工这些老家底,俄罗斯的经济确实拿不出太多新牌。 他们的航母冒黑烟、工业停滞、金融受困,甚至咱们一个东南大省的GDP就已经超过了整个俄罗斯——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但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因为这些,就轻易觉得俄罗斯“不足为惧”,那可能就犯了一个很经典的误判。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比谁家底更厚、谁账面数字更好看。它更像是一场复杂的牌局,每个玩家手上的牌都不一样,而真正的高手,哪怕握着一副普通的牌,也能在关键回合打出致命一击。 俄罗斯确实不如之前那样强大,但它依然握有几张关键王牌:丰富的能源、庞大的核武库、深厚的地缘战略经验,以及极其坚韧的性格。 它可能不再追求“全面崛起”,但它非常擅长在动态的全球局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 就像历史上很多关键时刻所证明的: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它自己有多强,也取决于它的对手是否正处在虚弱之中,或者世界是否正面临重新洗牌的节点。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现在的经济低迷,就低估它在国际棋局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轻视对手,从来都是最危险的判断失误——不管是在猎场,还是在国际关系中。 俄罗斯这个国家,从地图上看就像个巨大的章鱼,触须总是伸向温暖的海洋。几百年来,它似乎一直在玩一个“找海口”的游戏——拼命寻找那些冬天不结冰的港口,好让自家的商船和军舰能自由出入。这个执念,几乎刻在了它的基因里。 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拥有世界最长的海岸线,但绝大部分港口都有个致命缺陷:冬天会结冰。北方的摩尔曼斯克算是例外,但那里离核心经济区太远,而且随时可能被对手封锁。所以从沙皇时代到现在,寻找不冻港成了头等大事。 彼得大帝是第一个想明白这事的人。18世纪初,他硬是从瑞典手里抢下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起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后来成了“通往欧洲的窗口”,但代价是打了二十一年的仗。更狠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把目光投向了黑海,通过两次大战从奥斯曼帝国嘴里抠走了克里米亚,获得了黑海沿岸的控制权。 往东看,故事也一样。沙俄一路扩张到远东,最终在1858年从清政府手中获得了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在俄语里意思是“征服东方”,野心昭然若揭。但问题是,这个港口虽然重要,却受制于对马海峡——一旦被封锁,太平洋舰队就成瓮中之鳖。 所以俄罗斯永远在焦虑。它需要更多出口,更需要控制关键水道。波罗的海有三道闸门(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黑海出口被土耳其捏着(博斯普鲁斯海峡),太平洋方向要看日本脸色。这种地理困境导致它形成了一种特殊心态:总觉得不够安全,总觉得需要更多缓冲区。 现代版的故事同样精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收缩,但很快又重启了这个古老游戏。2008年,它以保护侨民为由与格鲁吉亚交手,实质是确保黑海沿岸影响力;2015年出兵叙利亚,最实在的利益是保住塔尔图斯军港——这是它在地中海的唯一立足点。 最近十年,它又把目光转向北极。全球变暖让北方航道的价值凸显,俄罗斯一边扩建核动力破冰船队,一边在北极沿岸部署导弹系统。表面看是开发航道,实则是在打造新的战略出海口——这次连海峡都不用了,直接走北冰洋。 与俄罗斯打交道多的国家都懂这个套路。芬兰二战期间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失去了唯一出海口;日本至今要不回北方四岛,因为那里控制着鄂霍次克海的出口;土耳其常年提防着,生怕俄罗斯哪天又想打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主意。 最让人玩味的是俄罗斯的谈判风格。它从不掩饰对地理优势的渴求,但总是用“安全需求”来包装。谈来谈去,核心条件永远是:我要更多通道,你要更多让步。而且它极有耐心,可以等上几十年——克里米亚就是例子,1954年划给乌克兰,2014年又收了回来。 这种战略耐心来自深刻的地理焦虑。没有不冻港,就意味着被封锁;没有海峡控制权,就意味着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所以哪怕代价再大,它也要不断尝试突破。 如今看俄罗斯的地图,会发现它像一只缩起爪子又随时准备伸出的熊——北方航道的冰层在融化,黑海舰队在更新,太平洋军演越来越频繁。那些以为俄罗斯已经满足的人或许该想想:当一只熊习惯了寻找蜂蜜,它会因为暂时吃饱就停止搜寻吗?
“在《布达佩斯备忘录》中,俄罗斯没有承诺对乌克兰不使用武力,而是不使用核武器。”
【5评论】【1点赞】